网站首页 > 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

【文摘】美文欣赏:洞穿的南屏晚钟

※发布时间:2015-4-10 10:36:0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洞穿的南屏晚钟

  苏沧桑

  1986年秋天,我来到了杭州,才知道,南屏晚钟是宋时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源于北宋末画家张择端画过的一幅《南屏晚钟图》。

  南屏山绵延于西湖南岸,虽高不过百米,长却达千余米,林木苍翠,秀石玲珑,怪石参差,山色灵秀,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屏。一千多年前,吴越国王钱弘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建立了慧日永明禅院,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成为与灵隐寺并峙西湖南北的两大佛教道场之一。之后,陆续有兴教寺等大小佛刹来此安家,形成了继灵隐、天竺之后的又一群落,南屏山成了著名的“山”。

  每当暮色四起,万籁俱寂,南屏山便在无比安宁的氛围里,佛刹的清香烛火正次第点燃,迎接着一个神圣时刻的来临。

  “当—当—”晚钟响起,霎时山鸣谷应,经久不息。

  南屏山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产生的音箱效应增强了钟声的共鸣,加上山峰如一道屏障,加剧了声波的共振。于是,洪亮悠远的钟声飘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又碰上由火成岩构成的孤山、葛岭,千回百转,回音迭起,在整个西湖山水间久久缭绕,洞穿,带走浊气和喧嚣,还它神清气爽、安宁温馨。

  钟声飘进康熙的耳里,变成了一种“足”的声音。

  钟声飘进出家人的耳里,告诉他晚间功课、参禅讲经等佛事活动即将开始,寂寞无语的时光仍在延续。

  钟声飘进香客的耳里,黑洞般牵扯着他朝圣的脚步……

  在佛教中,钟声“晓击既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既有报时又有警戒的功能。明宋濂在《净慈寺新铸钟铭》中说:“人天龙鬼,莫不能闻。所闻既泯,始显本真。”千百年来,南屏晚钟不仅以它独特的音响韵致为西湖山水添色,还以深沉的佛教文化内涵在心里经久不衰。

  北宋以后,净慈寺、兴教寺等寺历经兴衰,钟楼随之屡盖屡毁,大钟屡铸屡废。1986年,当我在家乡遥想南屏晚钟时,恰是净慈寺新铸铜钟之时。这口由日本佛教曹洞永平寺捐资铸造的铜钟高3米,口径2.3米,重达10吨以上,钟体内外,铸有《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6.7万字,铭文由赵朴初撰写,全文是:“相叩以义,相应以心。无情说法,眼处闻声。此岸彼岸,小鸣大鸣。千秋万代,相承和平。”

  每到除夕之夜,人们聆听108声钟响,观看舞龙、舞狮表演,祈愿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

  很遗憾,我去过一次净慈寺,却错过了敲钟的时刻。那是一个初夏的上午,我们几个人只好围着一个开满金的放生池走了一圈。放生池清澈见底,游弋着五彩缤纷的鱼儿。据说,现在用来观赏的金鱼,就起源于这个古老的放生池。当年吴越国王建立慧日永明禅院时,在寺前设放生池,皇室、达官、富贾、民间百姓纷纷在此放生各种鱼儿,而野外一种极为罕见的金鲫鱼首先被作为放生对象,之后有人不惜重金收购各种奇鱼来放生,久而久之,池里的鱼儿杂交繁衍成最初的金鱼。南宋时,家家户户饲养金鱼已成一时风尚,后慢慢流传至全国乃至日本、欧洲,对杭州的民生经济自然带来不少好处,也算应了“善有”那句老话。

  大概住得离西湖远,我一直没有“很自然”地听到过从千年古刹飘过来的钟声。但我觉得有没有听到都不重要,因为,它早已穿透浊重的抵达我的心。

  (摘自《今晚报》2015年2月4日)

  作者:苏沧桑

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
关键词: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