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士,士何为?
莹
教授中国古诗词的叶嘉莹先生自称“我是穿裙子的士”。名人效应加上集群效应,一时之间,“士”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究竟何为士?据说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有百余种。时至今日,《现代汉语》中“士”字仍有八种意思。可见,“士”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三画,却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浸润了太多太多的内容。
自秦汉以来,士农工商,士列于第一位。孔子说“士志于道”,中国人所讲的道,通常来讲,即修身、齐家、、平天下,而且士的责任心具有超越性,士的思想行为志向不以个人经济利益为转移。由先秦至今,一代代的“士”,作为国家的脊梁,塑造着民族,传承着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之所在”(钱穆语)。吴清源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暗然而日章”,语自《中庸》,意思是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文如其人,棋如其人,吴清源先生的一生,就是恪守君子之道的体现。诚如喜欢围棋的金庸先生所言,吴先生“毕生所寻求的,其实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只因为他的事业是弈棋,于是这崇高的心灵便反映在棋艺上”。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
叶嘉莹先生从1945年开始教书,教了60多年,没有一年休息。她曾说:“教书是我最大的快乐。任何一种学术文化得以延于久远,都正赖其有继承和发扬的传人,教学就正是这样一种薪尽火传的神圣的工作。”她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捐出自己退休金的半数设立学金和活动基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为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士。”士的标准很高,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然而,“虽不能至,心想往之”,如果士的,那种对高标准的专业品质和人格品质的不懈追求,能够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风尚,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良性发展就是可期的。
(摘自《学习时报》201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