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人民,大炼钢铁,后来又遇上自然灾害造成严重减产,国家征购完不成,社员口粮严重不足。国家人员定量供应,社员群众低标准瓜菜代,相当部分人得了水肿病。为此1962年中央专门召开了7000人干部大会,纠正五风、瞎指挥的错误。毛做了,各级党委负责人也都做了,并做出了纠正五风一系列和措施,把农业生产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扩大加强研究农业科技人员的机构和人员,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科学种田。
当时我在俄庄(现在的枣沟头)农业技术推广站当技术员。1963年春天地瓜育苗,回龙坑,做为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项目。周希海叫我到地瓜重点产区庙后管理区庙后大队拿典型,开现场会推广。原来这个的地瓜坑都是在朝阳避风的地方,或用高粱秸插在地里做屏障挡风避寒,因那时没塑料薄膜,更没有现在的塑料大棚,只能利用太阳光自然取温,这样地瓜育种晚,发芽慢,长得也慢,自然而然插地瓜苗(压地瓜)也晚。回龙坑是用火升温,是学习地区比较先进的办法。庙后我倒不生,在科技人员归队前,我曾在这个管理区(曾是小)任文书。我找着管理区杜殿元、庙后大队大队长杜庆和说明来意,他们很同意,决定在第三生产队搞典型。队长专门安排往年看地瓜种育苗的三个老农,在我的指导下,很快把回龙坑完成了。这时管理区杜殿元领着吴朝秀和周希海来看回龙坑现场准备的情况,如果行的话,明天通知在这里召开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和管理地瓜种的技术员现场会。可当着领导点火实验时,烟、火不往里走,而且倒火、倒烟,大家一看长了脸,问我是什么原因。我虽然在书本上学过,但没有具体的干过,也说不出一二来。周希海本来脾气就有些急,立即就火了:“小陈,你怎么指导的?明天开会看你这倒火倒烟的回龙坑吗?”当时我非常尴尬,脸红一阵紫一阵,真是,淌了细汗。这时吴婉转地说:“小陈年轻,刚下学,光有书本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叫他再好好地琢磨琢磨,找找根源。”杜殿元接着说:“叫小陈再改进改进,吴咱上管理区喝水去。”
他们走了,我一面拆,一面琢磨,回龙坑的具体做法:平地深挖六十厘米、长四米、宽一米半,当中挖一个火道,宽二十厘米,点火处由深逐渐浅,成慢坡型,到头挖一横沟,成丁字型,用砖覆盖上。在火道两边各挖两个槽,深宽各十厘米,用高粱秸排紧盖上,再用厚泥泥好,然后用拌好的土肥填五十厘米到六十厘米厚,周围用砖或用土胚垒成一米高左右的墙,在坑的两边(点火处开边)各垒一个烟筒(一米半左右),回龙坑就成了。
在拆的过程中,我发现点火的地方浅了,火道坡度小了,可以不抽烟火,于是再点火处又加深了半米,坡度改大了一些。我在点火时,火苗哗哗地往里窜,也不用倒烟了。当时我那高兴激动的心情用语言很难形容,嘴里禁不住地说:“成功了,成功了!”我一溜小跑到了管理区,张口喘着粗气说:“吴,回龙坑行了!”吴拍着我肩膀笑着说:“成功了很好,现场会按时召开,回龙坑在咱是一项新技术,你准备好,讲细、讲明白,现场学会,要在迅速推开。”
这是我刚参加工作,碰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虽已过去五十多年了,但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在我人生道上留下深刻印象。□ 陈运堂
来源:琅琊新闻网-沂蒙晚报编辑: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