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维维整容
自己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实体文化公司编辑,开始的主要工作就是审稿,说起这件事的起因是我有一天知道关于老师阅卷的一个小插曲,当然我不能以点概面的去,一些道听途说的行为,毕竟不是全部或不一定真实,也或许仅仅是个别的现象。
听一个家长说老师批阅考试时的语文作文题,速度太快,我当时就想起我之前的编辑工作,这不和我之前一样吗?我之前看邮箱里的,一天百来篇,除去自己需要做的固定工作之外,审阅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怎么审?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八股文的方式。
看开头,看结尾,然后决定要不要继续看下去,我想那些快速批阅作文试卷的老师,看完开头,看完结尾基本就要打分了吧,而我当时仅仅是决定继续看下去和不看两个选择,因此而打分,我觉得就有点过分了,但这是不可逃避的一个现实吧。
我在审稿的时候,同时还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思维能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如果跟不上就会产生误判,有时作者的一个创新都会被以为出现或者,这都是我要尽量去避免的,然而老师快速批语试卷,听说一天批阅几百份,还要打分,这简直让我有点冒汗。
在我们行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文学理论永远是滞后与当下的文学作品,这才是最好的文学创作,以此来判断学校的这个作文话题,有时孩一个思维的跳跃,也许我们就应该捕捉到这种活跃的思维,而一械化的批阅,会不会忽视这种活跃思维的可贵呢?
自己得知孩子课堂上的作文还是和我几十年前的一样,小明扶老奶奶来过马,自己帮家里做家务等等这样的套,为什么一直这样的延续下来,几十年未变?难道给予一点点的创新就这么的困难,还是这本身就是一种“八股文”式的教育方式?
我倒把作文的分数与平时作文的分数挂钩,考试直接不考作文,平时尽量拓展以感性的想象为主的主题,好事的作文题目本身含有多少的教育成分在里面?而这种成分真正起到了多少作用?与瞎编两者的关系又如何?最终也不过是看上去品德分上去了,瞎编的现实行为却摆在那里了!
因此我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及的审稿方式,当时我除了前后开头与结尾的快速审阅之外,我另一种方式利用的也比较多,就是在一开始摸清一些作者的基本功底和能力,后面他们的我都会在很多方面做到一定程度的宽松处理,这样既可以他们创作灵活度,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作文是孩子的一种灵魂表达,就像他们画的画一样,我很喜欢他们小时候看似胡乱的画,虽然线条不流畅,也没有什么主题,但画的很真,没有太多的意识,“真”就是“美”,小学的思维为什么要在一定的品德题目里?然后变相的呢而脱离了“真”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