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小学作文> 文章内容

对话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8-10-31 14:30:1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对教师至关重要,唯有教师站得高,学生才能看得远;唯有教师对教材驾轻就熟,才会有学生的融会贯通。在备课中,教师仅仅关注文本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与编者、作者以及原著进行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和提高。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么每一篇课文的地位就不是神圣不可的,都具有可替代性。面对教材,教师要认真审视: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们真正的意图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用心?可以这样说,能否正确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是否理材的重要指标。

  同是《鸟的天堂》一文,同是四年级上册教学篇目,冀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编者意图并不难看出:冀教版教材关注点是与植物相关,旨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一定的观察方法,进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而人教版教材则明确指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虽然组元不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冀教版《鸟的天堂》教学时,可以这样组织学生活动: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人教版教材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为什么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画面?边读边想象。想想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与大家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

  学会与编者对话,准确编者意图,才能够站在语文的高度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教出语文之味,教出语文之趣。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与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正所谓“作者思有,遵识斯真”。

  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我找到了作者在谈有关动物小说创作的一段文字:“在动物主题小说中,我更看重凸显动物和人共同具备的情感,有时候动物表露出来的情感,更胜人一筹。”一句话两次提到“情感”,可见“情感”在作者心中的分量。由此便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又说:“这个作品要写的不是简单的情,也不是单纯的战友情,是想一种力量,一种称作‘崇高’的力量。”这就为教学找到了有力的支撑,而不至于跑偏。

  选入教材的文章,有时因为需要便对原文进行改编、增删、调换,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教师在备课时,如果能找到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

  在教《晏子使楚》一文中第二个小故事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回答,并限定字数,当学生出现“愤”“悱”状态时,相机出示原文:“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对比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三个成语的出处,还将学习引向了深处。

  与原著对话,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活见鬼》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断句,我采用师生一替一句分读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方式进行。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文言文用语的简洁。

  晓全篇。走近作者,知人论男人冬泳 打一食品事,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整体观照,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既要尊重教材,又不教材,用的眼光看待、审视,课才会出新意。

  品读抓精髓。定位好课文的主旨后,再次走进课文,在文字中“品评”,努力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反反复复地读,仔仔细细地悟,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汇与融合。

  品重点。对课文的重点段落要关注语言,逐字逐句地读与品,“意会”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找准“对话”的切入点,组织“对话”,“对”出水平,“对”出精彩。

  批读明写法。批读时心悟其意、心融其境。对于叙事性文章,可以采用图像化策略,用情节梯方式梳理事情的经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几次读之后,教师对文本的亮点、特点了如指掌;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胸有成竹;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键点了然于胸,就一定能寻找到教学的最佳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家长接孩子难、课后难”这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