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优旃
高中学段的教师资格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作品,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师说》,它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作者意在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的“耻学于师”的风气,从而开篇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之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从师而学的好处以及不从师的弊端,从而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利用写作背景导入,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古代的选官制度各个朝代均有不同,从世袭、察举再到九品制,逐渐形成了以门第取仕的形式,门阀士族逐渐垄断,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从师的程度。对于这种“学风日下”的形势,在唐德年贞元十八年,韩愈了这种风气,提出了从“道”而学的观点,那么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说的?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探究竟。
明确: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明确:(1)老师结合课下注释为学生疏通文意,指出常考实词(如吾从而师之:意法,以为师)、虚词(如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特殊文言句式(如“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等。
明确:老师的职能,受业解惑,说出学习无长幼尊卑之分,点明道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从正面论述了师和道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从哪些方面论证师道的“存”与“不存”的?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1)把“古之”、“今之众人”的从师而问和不耻学师对比,指出和愚者的区别是是否重道。(2)把为孩子择师而自己不学习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错误观点。(3)把巫医乐师百工等人和士族门阀对比,轻视师道的风气。
3.赏析文章第三段“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作者引用孔子的例子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自足自满而要勤学好问。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呼吁当时的人们要培养勤学好问、重道的良好习惯,这对现如今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较难,因此在课前应当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文章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是教学重点,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文本,了解作者意图和写作手法的运用。本文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以上是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师说》教学设计,更多教师资格面试技巧,请查看教师资格面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