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中作文> 文章内容

人生三本书”的正解是? 今天浙江高考作文题出自作家卢新华!已有考生组团去他微博打

※发布时间:2017-11-24 11:03: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回顾:人生有三本书!这是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杭州有学校高三200多人,竟只有二三十人参加了高考!)

  我对红已经没感觉了。这个红离我二十多年前还是差很远。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个也不算作什么,没多大刺激的。

  这次高考选我做题目,有一点还是挺高兴的,因为当初这篇文章是写给《》的,证明我还有我的读者,我的知音。至少出题目的老师对这篇文章是认可的。

  还有一点我认为,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无论官员、商人、学者,都有一个读书的问题。读书的问题不光是读书和知识,还有自然和社会。对今年高考的学子们,如果考试考完以后,温习的时候再来查一些(这个考题的)资料,对他们会有和帮助的。

  一方面,考进大学光读书本知识对人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自然和社会,还要读自己的心灵。把这些都融会贯通以后,这样的人生才是完备的。

  另一方面,即使高考没有成功,可能会工作岗位,对他们也有,一个人的成功不一定是在课堂里、图书馆里,整个世界、大自然就是一本书。大自然是所有书本知识的本源。语言和文字是有局限性的,对自然和社会的领会和描摹是远远达不到的,光读文字的书是不够的,所以还要读无字的书。

  这两本书读通了还不够,还要读好自己。自己就是指心灵。从读书的角度来讲,就是读书本知识,读自然和社会,读自己的心灵。我能把对生命的体会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还是很高兴的。

  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由此“伤痕文学”流派,并激发此后的先锋文学等。作者卢新华当时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24岁。

  据资料显示,大学毕业后不久卢新华就下海经商,随后赴美,事业上几起几落,曾在纽约的赌场以发牌为生。

  2010年12月6日,《》刊登了卢新华的文章《论三本书主义》,今年高考作文题“人生三本书”的出处正来源于此,全文附录于后。

  我只能对他们笑笑:“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是三本大书。一本叫有字的书,一本叫无字的书,一本叫心灵的书。当然,也可以是一本叫‘书本知识’,一本叫‘自然与社会’,一本叫‘自己的心灵’。”而如果遇到有对感兴趣的朋友,我也会对他们说“一本是‘文字般若’,一本是‘实相般 若’,一本是‘心灵般若’。”

  1986年,卢新华出版了长篇小说《森林之梦》,2004年出版《紫禁女》,2010年出版《财富如水》、2013出版《伤魂》。

  记者和当年出版《森林之梦》的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汪逸芳联系,汪逸芳表示和卢新华已经多年未联系,“他人定居在美国,只偶尔回来”。

  卢新华的微博也停更在2015年。不过,今天中午已有不少浙江考生组成微博观光团,前往卢新华的微博打卡。

  打从少年时代起,就曾不断地听人宣传和推崇“一本书主义”。那意思大约是,人生只要有一本成名作,便是获得一块敲门砖,足以敲开文途或宦途的大门,躺在吃喝一辈子了。所以,当年《伤痕》发表并引起轰动后,就曾有朋友半是戏谑半是羡慕地对我说:“你这可是一篇短篇小说主义啊。”这话从客观上来讲似乎倒也不错,但那朋友肯定并不了解,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后来越发看重的倒是“三本书主义”。

  何谓“三本书主义”?并不是我想写三本立身、立命、立言的书,以便获得三块“敲门砖”,去敲富贵腾达之门。而是觉得人生退一步从小处想,要做到不虚度,善始善终,而退 ,当读好“三本书”;而如果从大处着眼,起心动念自度度人,经国济世,就更得读好“三本书”了。

  我所说的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大书”,主要是指古往今来的一切“书本知识”。“三十而立”之前,我对这本“大书”最为情有独钟。尤其因为“”期间学业的荒废,思想的混淆,甫进复旦大学中文系,我便地找来古代和的各种典籍细加阅读。除一点点“啃吃”过《昭选》以及《战争与和平》等大部头著作外,还先后过整本整本的唐诗、宋诗、宋词及元曲等,以为“补课”之举。作为这种阅读的收获,我在鲁迅先生的《祝福》的影响下,曾写成了第一篇小说习作《伤痕》。同时,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言“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取法要高”,最高境界是“法乎自然”的话,也曾和鼓舞了我在而立之年后更好地去“行万里”,花更大的气力去捧读“自然和社会”这第二本“大书”。

  一切的“书本知识”,包括释迦牟尼、、孔子的书,以及马列、的著作,归根结底还是前人或别人咀嚼过的“馒头”,是别的个体生命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下对“自然和社会”的,虽然可以给我们以种种,但毕竟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个体生命体验”。更何况,唯有“自然和社会”这本“大书”,才是间最原初的版本,一切“书本知识”充其量也只能是它的“摹本”。读书又岂能只读“摹本”而不努力捧读“原作”呢? 为此,我先是在1985年辞去记者的职务,下海经商;嗣后又远渡重洋,留学美国。其间,既踩过三轮车,当过书店经理,卖过废电缆,做过金融期货,也在赌场发过牌……而在牌桌上,我不仅“阅牌”、“阅人”无数,还从那些固态的五颜六色的筹码上,逐渐领“财富如水”的性质:“那一枚枚的筹码其实就是一滴滴的水,那一堆堆的筹码就是一汪汪的水,那一张张椭圆形的铺着绿丝绒的牌桌,则是一处处碧波荡漾的荷塘。而偌大的赌场,俨然也就是一片财富的湖泊了”。由此进一步想到,人类文明发展史其实也正是围绕着一张张赌桌展开的: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是围坐在这一张张赌桌四周的玩家,土地、人口以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财富是赌桌上常年流转不息的筹码,是赌桌上最难以平息和的“汹涌暗潮”,战争是赌桌上最容易“召之即来,挥之不去”的“”……

  而今,当我步入“知”之年纪后,于“书本知识”和“自然和社会”两本“大书”之外,更感到还有另一本“大书 ”值得自己去认真阅读,那便是“自己的心灵”。长时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了用自己的双眼去向外部的世界进行探索和研究,却忽略了对“自己的心灵”这样一个可能更广阔、更丰富、更深刻的内界进行内省、反思和阅读。一个仅仅醉心于外部世界的科技而不能经常“反躬自问”的人类,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也缺乏真实的幸福感受的人类。一个总是“随财波,逐”,“人云我云”,而不能时事仔细阅读“自己的心灵”的人生,必定也会是一个短视的、焦虑的、的、“残疾”的人生。同样,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对自己走过的弯,对自己曾经的,如果不能深刻检讨、和,也很难有一个和美好的前途。所以,我几十年来——虽然还远远做得不够,总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努力耳提面命自己读好“自己的心灵”,以期能够抵制住的,的腐蚀……

  当然, “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自己的心灵”,这三本“大书”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事相的“一体三面”,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着的“三位一体”,必须给以整体的观照,融会贯通的理解,方能帮助我们对外在和内在的“” 一并“了然于心”。读“自己的心灵”,自然离不开前人或别人的“书本知识”的和“引”,更离不开“行万里”的经验、探索和研究。而阅读“自己的心灵”的过程,更是检验我们所读的“书本知识”与“自然和社会”两本“大书”,有否真正消化并加以吸收的最佳途径,同时还可以促进我们去更有的放矢地阅读更多的好“书”,以便更快更好地打破、砸碎和超越知识和经验的智障,打通我们内界和外部世界连接的桥梁,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