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又称功能性训练。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功能训练理论和方论、以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为导向形成一套全面多层次的最佳有效的训练体系。体能训练的概念是以渐进层次动作模式为载体,以实现最佳动作效能和提高身体运动能力为导向,所组织和实施的跨越多关节、全方位运动平面、富于本体感觉、整合多种感觉、运动和供能系统的完整训练方法体系。身体运能训练注重采用加强核心柱功能和动力链效能,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它包括了多方向动作衔接的加速度、稳定性及减速等在内的多关节、多平面、度的整体性动作训练内容。
对于女性运动员来说,虽然获得理想的成绩需要把所有的训练适应效果最佳化,完善其它的因素也有利于比赛结果。为了提高耐力训练效果采用的其它实践途径包括:营养学途径、阻力训练、训练合理分期和避免过度训练等。采用训练分期是为了尽量减少和过度训练的发生。
为了从持续长距离训练和有氧间歇训练中取得最佳的效果,必须保持日常的能量平衡、体液及电解质的平衡。在持续长距离训练和有氧间歇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进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联合代谢。实际上由于脂肪储备是没有的,因此重点应该放在总的供能平衡和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消耗上,以保持糖原的储备量。一般被接受的观点是,8~10克碳水化合物/千克体重/天(600~650克碳水化合物)是保障最大糖原储备必需的 (舍曼和兰姆Sherman & Lamb,1988)。
除了日常的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平衡外,许多耐力运动员在重要比赛前进行碳水化合物的加载补充。在典型的碳水化合物加载补充期间,比赛前4天内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增加到全部能量物质摄入的75%。
对于体液消耗的耐受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并且应该把它包括在持续长距离训练和有氧间歇训练之中斯帕林等(Sparling et al,1993)。
许多男女运动员通过阻力训练来加强他们的耐力训练。在耐力训练中能够控制负荷、动作速度、重复次数和组数,以及休息时间。在这些参数中,负荷对于提高力量是最重要。根据现有资料,在这些参数里没有靠任何一个单一组合的使用,就能够产生最好的结果。阻力训练至少采用60%的最大强度才能提高力量。然而,最常见的是采用80~90%最大强度(只能做一次的最大值,1RM),每组进行3~6次重复,共进行3~5组(弗莱克和卡马尔Fleck & Kramer,1987)。许多运动员对每次训练课的运动量进行定量控制(重复次数×组数×负载阻力),在不产生过度疲劳的情况下优化力量的提高过程(提施Tesch,1992)。如果需要取得提高肌肉耐力(持续重复次最大强度工作的能力,例如,网球的挥臂动作)的结果,可以使用较低的阻力。有研究报告提出,采用30% 最大强度的阻力,持续重复直至肌群疲劳,能够提高肌肉耐力(库莱敦等Cureton et al,1988)。除了采用阻力之外,动作速度在训练肌肉功率过程中很重要(佩林Perrin,1993)。慢动作速度的训练只能在训练动作速度上提高动作的转动力矩。快动作速度的训练还具有额外的优势,不但在训练动作速度上提高动作的转动力矩,而且还能在低于训练动作速度的动作上提高转动力矩。 由于绝大多数运动项目动作的角速度都大大高于平时等动训练中采用的速度,所以最直观的意义是,运动员应该在特定的动作功率要求下,以尽可能高的动作速度训练。休息的时间长度也很重要。在以增加力量为目的时,采用组间相对较长(几分钟)的休息期。相反地,在训练肌肉耐力时,采用组间相对较短( 1 分钟)的休息期(弗莱克和卡马尔Fleck & Kramer,1987)。对于举重运动员而言,每周训练2~4天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计划。然而,他们不断强调在中只强化一个肌群,这个肌群需在48~72小时之后才参与下一次力量训练课。一旦运动员达到期望的力量水平(一般一年的严格训练),每周只要安排一次训练课,或者安排几次保持阻力、减少运动量的训练课,就能够保持这个水平。男运动员要典型地比女运动员强壮,但男女运动员提高力量和对阻力训练发生反应的形式相似,肌肉横断面发生的变化也相似。大多数研究表明,现行的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有氧功率或有氧能力的作用很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