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11点半,2024年高考首门科目语文落下帷幕,高考作文一如既往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
今年,高考大作文仍为二选一,考生可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者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微写作部分则是三个题目选择其一即可。卷作文难度如何?该怎么破题?教育的专家以及多位基教研专家对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了点评。
针对大作文,基教研专家认为,两个题目仍然是命题作文,题意明确,言简意丰,话题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能引导他们思考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与此同时,两个题目也与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巧妙呼应。
教育专家分析,“历久弥新”的“久”指时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物未能承续、逐渐消失;而有些事物,经历岁月的淘洗、磨砺而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加熠熠生辉。该专家分析,作文用导语提示题目的意思和写作的话题,列举了“古老的经典”和“杰出的思想”两个例子,以“常读常新”和“常用常新”相对应,“中华民族的伟大亘古常新”则进一步引导考生不仅可以把文学、艺术、思想等作为话题,更可以把视野扩大到民族层面,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活力与更新,思考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内在原因,从“历久弥新”的意义、方法、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
如何破题?专家表示,考生可基于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学习,联系已有经验,实现课内外迁移,在表达与思辨的融合中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和“”才能更显价值,这些“经典”“思想”和“”何以保持这样旺盛的生命力,那些未能传承的事物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等等。
基教研专家也表示,“历久弥新”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成语,以此为题作文,考生应该感觉十分亲切和熟悉。作文导语中“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是从题材角度给出的提示,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样的经典、思想、文化、、品质能够历久弥新;“常读常新”“常用常新”中的“读”与“用”,是在提示事物能够经历长远而仍然能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原因、条件和方法,引导考生思考“久”与“新”之间的关系。
教育专家表示,“打开”一词的语义浅显,作为动词,后面可根据所补充的宾语的不同而引出丰富的话题。导语提示了三种情境:“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并以式结尾提示学生可以展开联想。
“三种提示的情境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既包含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又延展到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话题;既引导学生快速建立生活经验与作文题目的关联,又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打开’,展现自己不同的视角和对生活的不同体验,以及在记叙类文本的写作或创作上的才能。”该专家分析。
基教研专家表示,考生可围绕为何打开、打开什么、如何打开、打开效果、谁来打开等进行构思行文。试题从“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三个角度,从“打开视野”“打开”“打开思”三个方面与前者分别呼应,如何打开的问题。题目关注考生学习基础、个人健康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发挥。
在教育专家看来,两道作文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所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的总体。面对新时代新,辩证的守正创新、主动的求新求变,是文明的延续,不惧挑战开创新局的重要条件,是青年学子要持续思考的重要命题。通过切近时代和生活的写作任务来、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自信的、健康的情感,是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也是卷的一贯追求。
基教研专家分析,第一小题侧重考查能力。试题要求对“朋友圈点赞现象”发表看法。“朋友圈点赞”具有信息时代的生活特点,话题贴合当下现实生活,体现了语文与时代发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二小题是关于“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征询目的地的。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名人故乡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试题考查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也引导教学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小题侧重于对抒情方式的考查,要求以“月的独白”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用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试题带有广阔的写作空间,而“月”的独白又赋予了“月”人的形象、思维和情感。
教育专家也表示,微写作创设了考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突出对写作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的关注,“推荐名人故乡,陈述推荐理由,在的空间中,既考查考生学习视野和知识广度,也考查符合情境特点的构思和逻辑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