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梭老师谈小升初作文之散文的写作技巧, 散文重在抒情,也贵在抒情。因此,如果是写人叙事,则要借事写出自己对某人的深深眷念或者对曾经岁月的悠悠情怀;如果是写景状物,则要托物抒发个人对生活或者人生的。真情实感,散文之魂。
2.即使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较为完整的一件事,也不是像写记叙文那样将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往往只撷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片段。
但是,我们在写这些琐事或片段时,又一定要流泻一片、倾注一段真情:或爱长,心绪奔腾;或恸亲伤逝,悲痛难抑;或遭逢困厄,郁愤难平;或怀乡思人,婉转缠绵。如果能将这些琐事或片段用情感的线索巧妙地组合起来的话,那就是韵味深长的散文,此之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如何让情感融入散文呢?首先,面对题目,我们要搜寻自己生活中有关的人物、事件乃至画面;接着,用心过滤出其中的情感因子,即曾经使你的心弦颤动过的某一个点;最后,把这样的点点滴滴起来,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字里行间溢满绵绵情意和幽幽诗意。
第一,画面神化。在写人叙事散文的写作中,为了增加抒情性、文学性,往往要适当地来一点写景状物,模山范水,这就有了画面描写;而散文的画面如果没有飘逸神韵诗意的话,那就是“死”画面。试想,杜甫如果不是孤独悲秋,笔下就不会出现“萧萧”的“落木”;李清照如果不是“凄凄惨惨戚戚”,就不会绘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图景。因此,“画面神化”就是美景丽物与神韵诗意的融合。其神韵,是感人的情趣;其诗意,是灵动的文字。
那么,如何使画面神化呢?概言之,即绘声绘色,描情摹态。具体言之,除了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之外,还要运用“想象掘进”法。一般来说,在开始生成画面时,也需要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但那指的是生成现实之景;而作为写景状物的散文,还要在现实景物之上加一点想象之景,而且这个想象的层次还要尽可能逐步掘进,使散文的神韵诗意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体现出来。下面举一习作《生如葱兰》中的一段话为例:
葱兰的颜色是如此的洁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纯粹的白。白得无畏无惧、,纯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是如此舒展,毫无保留地露出她金的花蕊——像是一颗炽热的心。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而她的花柱高高地立起,卑而不微,纤而不弱。从侧面看去,她则呈现一种拥抱的姿态——张开双臂把蓝天拥在怀里。
这一段话写了葱兰的颜色、花瓣和花柱三个方面,这是现实之景的主线。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景物主线的上,而是借助想象不断延伸。例如作者写了葱兰的“金的花蕊”,接着说“像是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展开的浅层想象;“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这是更深层次的想象,因为它完全是建立在一个想象“炽热”之上的。由于有了这两个层次的逐步掘进,作者对葱兰的礼赞向往的神韵就飘逸而出了。
可见,“画面神化”可以让画面既充满动感,又溢满人情,从而见出内情与相生、与天籁交融的韵致,此之谓“体物赋情”,“形神兼备”。
文章的布局应该注重衔接,注重段落语句之间的过渡,前后关联,这样才不会造成各部分内容的疏散与脱离。
1.谈谈过渡。过渡是文章内容连贯的一种重要方法。好的过渡能够使文章前后衔接,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如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很明显这是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白草园与三味书屋两段生活联结起来。又如《感受幸福》一文开头一段,“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它就在我的身边”一句,既回答了上文关于“幸福在哪里”的疑问,又自然地引起下文,写“我”对幸福的体验过程。
2.谈谈照应。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照响应。前面的内容要有呼应后面的情节,前面也要埋下伏笔。在形式上照应有三种方式,一是结尾和开头的照应;二是伏笔和关键语句的照应;三是正文和标题的照应。
首尾照应是写作中常见的照应形式。开头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开头能够帮助读者抓住要领,感受全文,好的结尾能够使文章的主旨更加明确,主题得到。而首尾照应则体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如《感受友谊的枫叶》一文,小作者从不经意间发现的藏在书中的半片枫叶凝神沉思写起,道出了这代表友谊的半片枫叶的来由,结尾处以“很久很久,我才回过神来,又将那半片枫叶放回了书里”收篇,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我将它拿起,放在手中,默默地站在那儿想了很久”,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再看《感受团结的力量》一文,小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描述了几个花须经历了风雨的洗礼,造就了脉脉的芳香,但并未注意到首尾的呼应。开头写道,茉莉花虽无艳丽的外表,但香气脉脉而高雅,结尾处写“盛开的花代表了友谊的结晶,花下的世界,永远存在着那几个根须”,让人联想到花开的艳丽,与“脉脉的香气”是不吻合的,这也正是此文的重要缺憾之一。
前伏后应的照应也是照应的基本方式之一。《感受友谊的枫叶》的小作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文章的第三段“那是一个深秋的晚上”道出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深秋的时节,而此时也是枫叶正红的时候,为后文的“从高高的树上落下了一片火红的枫叶”伏下了很好的一笔,不得不赞叹小作者在构思上的精雕细琢。
正文与开头的照应能够使主题更加明确,中心更加突出。我们看一下《感受幸福》一文的结尾:“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感受一下这辈子的幸福生活”,这一句意在照应文章的标题,然而语言过于平淡,格调低落,使人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不符合新时期少年儿童所应该拥有的心态,因而降低了文章的格调,这是我们在写作时要十分注意的。
一篇好的作文是讲究构造艺术的,而这个艺术的核心正是使文章“上下贯通,首尾相援”的艺术,做到这一点,也就做到了文章的通篇连贯,和谐一致,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情节发展与思想感情发展的线,它像链条一样穿结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景物,让文章成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在记叙文中,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事件及人物贯穿在一起,推进情节的发展,彰显主题;抒情性的文字中,线索又成了咏物抒怀、托物寓意的凭借,使主题突出,形散神聚。
初中课本中《藤野先生》一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明线,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暗线,把若干情节与事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求实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等品质,这两条线索互相交融,但目标一致,都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如《感受真挚的友谊》一文,小作者以“友谊”为线索,架设小标题,向我们展现了小学生生活中三个典型画面,表现了自己与同学之间深深的友谊。而《感受友情的四季》一文更是以四季中的春、夏、秋、冬为线索,通过恰切、生动的比喻,抒写自己对友情如四季真挚感怀,以四季贯穿全文,新颖别致,使文章结构整齐划一,条理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近六年,回眸小学校园,一草一木皆关情。在这许多美好的记忆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我最亲爱的秦老师——一个会种太阳的老师。(+2 “会种太阳的秦老师”,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六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群小学新生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而我就是其中一个。来到陌生的,我整个人都怯生生的,可当走进教室,看到像一样善良温和的秦老师轻声细语地跟我们交流时,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她。老师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我幼小的。
那时的我十分自卑,在班里没有朋友,形单影只,也不快乐。整天低着头,缩着肩,像做了什么事似的。可那天上午,秦老师找到我说:“你的声音很甜美,下午的班队会就由你来主持吧!”我受宠若惊,甚至以为自己在做梦。我走出办公室,急急忙忙跑室,开始写主持稿,并一遍遍……(+3 对比手法,起到了先抑后扬的作用,“我”的自卑、胆小和后面的自信、阳光形成鲜明对比。)
下午班会上,我非常认真地主持了班会。结束时,老师带头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我抬起头,看到了秦老师赞许的眼神和同学们友好的目光,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津津的。这次班会后,我不再自卑,也拥有了珍贵的友谊。我始终忘不了,秦老师对我的鼓励和认可。(+2 通过比喻,解释标题,让读者明白,种太阳就是让“我”变得阳光积极。自然贴切,情感真挚。)
后来,我可以在学校里昂首挺胸地行走;可以在课堂上从容自若地表现;可以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舞台上挥洒自如。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秦老师,是她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会发光的太阳,这阳光了我心中自卑的阴霾。让我时时充满自信;让我变得大方活泼,开朗热情;让我在温暖自己的同时,也能温暖别人,温暖班集体。
我是多么幸运啊,老师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自信的太阳!我真想对秦老师说:“老师,谢谢您为我种下的太阳!”
我想,即便日后我会离开这里,离开我的老师,我也依旧会记得,记得您是我这校园里最美好的记忆;我也依旧会珍惜,珍惜我最亲爱的、会种太阳的秦老师……(+1 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对老师的爱的珍惜,余音缭绕。)
周志梭老师高分解密:小作者从老师的角度,表现出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栽培与鼓励,其亮点在于巧于拟题、设局。种太阳的老师究竟是怎样的呢?读者带着疑惑,顺着回忆,看到了“老师让我主持班队会矢野浩二老婆傅晶”,读者在作者前后的对比中理解了老师的苦心和爱,也解开了心中“种太阳”的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