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一个暑假,我去爷爷家过了几天。爷爷家是一间矮矮的农舍,屋外就是田地。坐在窗边往外望去,田地是彩色的,太阳也是彩色的。屋外一把把锄头立在田埂边,仿佛一把把利剑,我那游戏的心立马被勾了起来。
缠着爷爷带我去田头,爷爷交给我一把锄头,我扛在肩上就出发了,仿佛一个佩剑的勇士。可不久我就发觉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锄头不再像游戏中威武的利剑,而是像一座小山压在我的肩上,阳光也变得更加猛烈了,快把大地烤熟了。
到了田头,爷爷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拔花生。印象中的花生个头大大的,身体胖胖的,只要用手一捏,壳就碎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它们成群结队的力量真是深不可测。我把喝奶的力气都用出来了,可花生还是稳稳地躲在地下,纹丝不动。爷爷笑着递给我一把小铲子,让我把土挖松了再拔。我试着将土挖松,果然拔出来了!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一株花生根上居然结了34颗花生,难怪我拔不动呢!
爷爷又让我撒种子,十厘米刨个坑撒一颗种子,十厘米刨个坑再撒一颗种子……撒得我头昏脑涨。好不容易撒到了头,回头看看自己撒的种子,我傻眼了,这歪歪扭扭的是个啥啊?爷爷站在田头呵呵直笑。田边的水沟也漾起了波纹,似乎笑我笨手笨脚。那天回到家里,我就瘫在了床上,真的是累坏了。
“_____让我着迷”这样的半命题作文题目,给了学生们很大的素材选择空间。按照习作提示“一处风景、一个爱好、一项活动、一种动物或植物、一本书、一个实验或其他”,皆可作为素材成文。
我对四(1)班的学生作文的素材选择做了统计,在38位学生中有16位同学选择了“一种动物或植物”,14位同学选择了“一处风景”,4位同学选择了“一本书”,4位同学选择了“活动或其他”。从数据看,学生在这次半命题作文中,选材相对集中。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点:1.“一种动物或植物”和“一处风景”素材在单元习作中出现过,熟悉的素材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2.动物或植物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外出旅行是家长带孩子丰富阅历的最佳选择,因此身边的“小可爱”、沿途的风景这样有话可写的作文素材,自然是学生们都乐于选择的。
这位小作者在现场成文时,没有选择和小伙伴们一样的熟悉素材,而是选择了自己暑假去爷爷家时经历的农耕小事作为作文素材。城里的孩子对农耕生活自然是十分新鲜的,于是“沉重的锄头”、“‘成群结队’的花生”、“田头挖坑撒种子”都被小作者选择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那好不容易拔出来的“34颗花生”,小作者记得那么清晰;被撒得歪歪扭扭的种子、爷爷呵呵大笑的样子,仿佛烙在了他的心头;农耕生活里连田边的水沟都有了生命。在小作者的眼里,爷爷家的田地是彩色的,那里的太阳也是彩色的。那种“着迷”遍布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年级的学生作文最最可贵的,是学生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不拘形式写下的那些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能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的内容写清楚就是最棒的。林天屹同学这样的选材非常值得赞赏和鼓励!
习作要求:也许你喜欢阅读,沉浸其中,便忘了所有;也许你喜欢旅游,一到假期便背起行囊;也许你还喜欢航模、书法、音乐……请你以“我喜欢_____”为题,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表达你的喜欢,努力用上积累的语言哦!字数不少于300个,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打开我家的书柜,叠得密密麻麻的书马上扑入眼帘,似乎每一本书和我都有一段美好的故事。我这样想着想着,嘴上就绽放出一抹沉醉的笑容。偶然低头,我的眼神不经意扫到了一套陈旧的书。它就这样调皮地把我唤回到某年某月——
我八岁生日的时候,远在老家的姨娘送给我一套书,叫做《哈利·波特全集》。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书啊!那天她一送来,我就几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抱起书,二话没说就往书房里跑。那仅仅是七本书,在我手里却感觉沉甸甸的。于是,我如获至宝般地窝在书房里,地看起了这套书。
刚翻开第一本,我就感觉自己被吸进了魔法世界,随之逐渐其中,而无法自拔。片刻工夫,我就已经读了大半本了,以至于根本没有听到妈妈的叫唤。直到身后传来“砰”的一声,妈妈,冲着我大喊:“吃饭啦!都喊你半天了!”我这才恍然。愣了半晌,才吐出了三个字:“怎么了?”妈妈看着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严川川,杭州市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省小)定点负责人,奥林匹克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一等指导教师)
写一件事是四年级学生习作的密集区。但学生们还是容易犯以下几点错误:1.写的不只是一件事。有些学生写着写着就写成两件事或多件事,偏离要求。2.写的并不是一件完整的事。一些学生一旦写到情感的触发点就顺势抒情,以当结尾。整件事还没叙述完就戛然而止。3.有些写事虎头蛇尾。没必要详写的写详了,该写详的却不详。4.“佛”性太强。只管叙事,无关情感。文字太冰冷。
那么,对于一个普通水平的学生而言,怎样才能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争取写出一篇让评委愿意为你打“优”等级的作文呢?
一、简笔画式的开头和结尾。很多普通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词汇量,往往想不出精彩的开头和结尾。但为了自己很能写,文笔很好,硬是东拼西凑出几句可有可无的“废话”,来强撑“形式”。与其这样,还不如像画简笔画那样,用简单明了的线条快速勾勒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比如例文中用“我的爱好很多,但我最喜欢阅读”开头,简洁明了。用“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所有的故事中,却都离不开我对阅读的挚爱”结尾,寥寥数语,却刚劲有力,恰到好处地点题了。
二、油画式的层层点缀。我们经常看到一幅油画作品中,作者所用的颜色纷繁复杂,而且色块也是层层铺盖、交替。我们在写事的作文中,在写到事件“经过”部分时,如果也能像画油画那样,把“经过”分为好几个层次来写,就能出奇效了。比如例文中第一层用动词“我就几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抱起书,二话没说就往书房里跑”来表达对阅读的急切心情。第二层用触感“那仅仅是七本书,在我手里却感觉沉甸甸的”来突出书在心中的崇高地位,从而表达对阅读的喜爱。第三层用联想“我就感觉自己被吸进了魔法世界,随之逐渐其中,而无法自拔”来传达自己喜欢阅读的理由。第四层用对比“妈妈,冲着我大喊:‘吃饭啦!都喊你半天了!’我这才恍然”来反衬出我因为喜欢阅读,而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例文不能算文采特别出众,但是小作者在文章的结构上采用了简笔画式的勾勒,在事件重点部分采用了油画式的分层点缀。习作的要求都达到了,评委老师自然而然给了“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