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仅需要生活积累、大量的阅读,而且要付之于长期的写作实践。作文在各种统考中占据着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很多教师(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精力花得不少,却见效甚微,感到与内地学生相比,差距不小,而没有认真地去分析个中缘由。笔者认为教师要意识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准忽上忽下,要有心理准备,逐步歼灭入侵写作之敌;要意识到作文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那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写作的信心;写作要把握机会,体现“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中完成作文,即顺其自然,彰显个性。在这里,笔者结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际,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 边远地区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缘由
1.审题马虎,列提纲、打草稿实为无奈之举
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或话题,如人教版(所举例均为人教版,以下同)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为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文章,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土地”二字,就激动不已,大写特写水土流失带来的,因而要重视环保,万变不离其,忽略了话题中对“土地”赞美的主旨,文章也就偏离题意了。
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写作之前列提纲、打草稿,可以帮助我们划出文章主次,突出重点,避免离题,使自己的文章具体、生动、形象。但多数学生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仍然我行我素,一直到交作文那天才动笔。这样临时抱佛脚写出来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要跑题离题了。
2.生搬硬套,缺乏真情
由于学风不够好,师兄师妹一届接一届,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事先从《全国优秀作文选》、《考场满分作文》等、书籍中寻找几篇类似的作文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同时作文空谈,写不具体,作文语言化,缺乏真情实感也就在所难免。写老师,总是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写父母,总是雨中撑过来一把伞;写老人,总是过世后想起老人的慈爱、对自己的的关怀与,缺乏真情实感。
3.应试教育及家庭疏于管理
当前,国家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高考、中考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考试的前沿,教学评价仍以教学成绩为主。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形势,使得应试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读一年级要考试,小学升初中要考试,老师们为了提升语文成绩,就根据以往考试情况亲自写或选几篇作文让学记硬背,以应考试急需,学生升入初中后,其写作基础还得从头抓起。更主要的是随着初中学习阶段科目的增加,学习难度在年年加大,当代中学生爱赶潮流,要穿名牌高档服装,上KTV唱卡拉OK,同学之间比赛请客;相当一部分学生呼哥唤妹地去网吧,网上的内容鱼目混珠,好坏难辨,使得他们开口闭嘴都是网上的语言,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吧里,要想叫他们写篇像样的作文,是有些困难。
由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拮据,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年轻力壮的父母都双双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家里剩下的是老的老、小的小,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几乎不过问,只管吃饱穿暖,自制力较弱、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作文教学的径
1.关爱,写作的信心
老师就是第二父母,我们没有理由寄予厚望的花儿一朵朵地凋零,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种关爱。学没有念完不要紧,老师要充满着期待,学生今天的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更多的是范文选取的段落的组合,老师也要肯定他的思考布局合理,播一颗希望的种子,明天你会欣喜地看到他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和自己的思考。面对他们懵懂一时的意识和行为,作为教师,要有一种敬业和奉献,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到野外散步,与他们交朋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他们感到你是师长,亦是朋友,可亲可敬,从而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起写作的真情实感,发出“都是同龄人,我们也能上”的感慨。要看到,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胜过他人的一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2.顺其自然,创设宽松的作文
(1)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厚障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他们不必局限于个人的上网、看刺激读物等小圈子,当你深入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时,你会发现它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是那样的令人陶醉、流连忘返,有数不尽的事、抒不完的情,让你写作的欲罢不能,从而不断超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这时,你就没有理由不深入生活、热爱生活。作为学生,可从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等方面激起自己写作的。
这方面,瑶族学生王××在《人生的转折点》一文中,用昂扬、向上的笔调,写出了瑶族从出生到所经历的种种,认识到人类出生的艰辛,意识到人要活下去,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命题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特别是写作基础较差一点的学生)的实际,在不偏离作文范围或写作要求的前提下,也可让学生自拟题目,放开手脚,自己去写。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使学生感受八面来风,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他的想象,题目的创新,乃至内容的创新也会得到体现。以“青春”为话题,学生就自拟出这样的题目:《划痕?成长》、《爱我,就别把我抱得太紧》。对于读书几乎失去信心的学生,也有过令人激动不已的往事,教师要给予关注、引导,如学生李××就用《享受失败》,把自己想发明物理某个定律的往事诉之于文字,说明只要奋斗过,失败了也是幸福的。
王栋生老师说得好:“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鉴此,你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呢!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提起笔来抒写一番呢! (2)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功夫。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是按不同时代、生活来进行单元编写的,我们可以在遵循课程标准的每学期作文不少于七次的前提下,将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借助教材范文进行模仿写作,使学生多了一根支撑的“拐杖”,在模仿中逐步加深对范文的思考与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顺畅地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使学生看得见,够得着,同时也体会到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通过模仿起步及不懈的努力,写作才会创新之。一旦时机成熟,内容适中,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
实施写后改不容忽视,它包括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先由同桌互改,互相学习,找出写得好的方面与不足之处,后由教师收齐,根据互改情况进行点评,并及时做好记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又弥补了教师批改的不足;二是教师不能仅仅打一个分数了事,要进行评讲,写得好的作文要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个别篇目能进行朗读,让大家分享一下;三是尽可能发现后进生作文的可取之处,必要时进意的“打击”,并根据修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作文,直至基本符合要求,重写作文不宜过多,要让每个人都有摘得到葡萄的感觉,不能总说葡萄都是酸的。
3.彰显个性,注意真实与创新
学生作文出现千人一面、雷的现象,主要在于对生活的认识面狭窄,没有创意,缺乏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简言之,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即要有真情实感。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文不是生活的刻板,但它源于生活,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写真实要允许学生虚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只有经过他们的思考、等,才能不断积累,化为呼之欲出的才会“写真实”,作为教师不要在真实的原始性上较真,对号入座,从而使学生了联想和想象,那种耕田时“人在前来牛在后”的秀才文章不应再重现。要将写“有意义”的观念为写“有趣的事情”,从而避免将作文过于化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2)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尽可能把文章写生动。要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包括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有着出人意料的开端或结局,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写作技巧,比如学会卖关子、“用伏笔”或调整叙述顺序。要善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笔下的人物、事物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也可抓住课文中人物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来进行学习和描写。如《故乡》中对闰土、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孙犁《芦花荡》中表现老交通员自尊自信、爱憎分明,要求自己近于苛刻,偶有就痛苦得万箭穿心,得等方面的语言描写;《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明确没有语言,缺少动作,毫无表情,都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那就是一个木偶人,描写就不够真实了。
一篇作文,若是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有独到见解,即使写得很“土”也有其闪光之处,要给予表扬。来源于生活的作文比较朴实真挚,另有一番风韵,要树立以“土”为荣的写作思想。笔者以为作文要创新,除了注意标题、豹头、凤尾等之外,吸取民族本土精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洋文”中,原汁原味的东西更能吸引人,如歌舞剧《云南印象》便是成功的范例,它是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原生态精华的再现,演出数百场仍然经久不衰。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何不将我们本民族的精华吸收进来,又何必学步,亦步亦趋呢?写作要有所创新,有严谨的谋篇布局,从而令人信服。创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在恰当的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千万不要一味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最要紧的东西。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写作目标,注意关爱学生。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发展个性,进行身心愉悦的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只有放开手脚,多写多练,才会有通顺流畅的文字;只有用心打动读者,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才能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