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写作素材> 文章内容

“老、僵、俗”!使用这3种写作素材让你作文拿高分!

※发布时间:2019-10-6 1:48: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但是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难于上青天。通常万金油的回答就是“素无定材,贵在用材”,就是说素材积累没有确定的方法和内容,最重要的是怎样使用素材,这种写作指导口头禅包装得很玄乎,但是无法具体操作,如果你写作文本来就没有什么思,那么这种万金油的作文指导会导致你更加不会写作文,所以,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罗素先生曾说,从一个假的前提出发,什么都能够推论出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对作文打假,让学生重树作文的自信。

  意思是说这些沧桑的论据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咀嚼,如果写作时再简单的堆砌老态龙钟的素材,就作文就毫无生活气息。在现在高中的议论文写作中,这类的老旧素材,常用的国内名人前四名分别是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和苏轼,国外名人论据前四名往往是:牛顿、海伦・凯勒、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

  意思是说,不管证明怎样的论点,只管大笔一挥:屈原、牛顿,给我上。基本不考虑切入的角度和行文的逻辑性。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学生往往给以上论据加上自己大胆的夸张和想象,那使用时就一切“包好”。

  比如,有学生这样论证“生和死的意义”这一论题,他说,屈原来到汨罗江边,长发披肩,他烦透了。楚王再也不能重用他了,因为楚国被秦国灭掉了。他眼含热泪,轻轻说道:“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要留取照汗青。”说完,望着楚国国都的方向,投江自尽。

  这样使用素材,让人啼笑皆非。屈原是楚国人,那时候秦朝还没统一六国,而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比屈原至少晚了100多年,一个先人能因为一个还没出生的人的话跳江,这种论证,只能让人无语。

  “俗”主要通过学生道听途说或者胡编乱造的庸俗的小故事体现出来。比如证明“不要贪得无厌”这个论点,就有不少学生这样的庸俗不堪的论据,说兄弟两个在山洞里找到很多宝藏,老大贪得无厌死在山洞里,老二只拿了其中的一部分,后来活得很好。

  前面说的论据老僵俗这个问题,不是说司马迁们这类的经典文化名人不可以做素材用,但是如果在作文中调侃这类素材,那就不讨巧不讨喜讨不到高分。如果能够翻陈出新写出新意,作文一样得高分。

  这类素材因为是精英者们的思想结晶,所以极具思想的厚度;因为是文学性的表达,所以更具备其他素材所没有的美度。而作文属于文学作品,其独特性就是文学性。在作文中使用此类具有美度的素材,可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可使文章增加书卷气,这样一来,你在作文中的学生腔,书式表达的腔,都可以得到有效改观,而且也能解决总用那老三样的名人素材的问题。

  以2016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表达时要有创新和个性”题目为例,有一篇考场佳作叫《特立独行的老爸》,说老爸喜欢汪曾祺,当别人都在读柴静的《看见》这本书时,老爸说,别人都读的东西有什么意思?这个老头多有意思,这个老头说的就是汪曾祺。作者只通过这样的简单描述,就把老爸的个性给表现出来了,别人读的他不跟风,他有自己独特的读书品味。这就是韩愈在《师说》中说的“不拘于时”。

  在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中,此类素材由于描写个人经历,抒发个性化的独特情感,有“我”在场,不仅真实可信,增加了力,而且更具其他素材没有的独特性,就是更能以情动人,使文章尤其是议论文更具可读性。很多作文指导不主张学生写个人经历,认为不够典型,没有力,其实这是一个。写个人经历恰恰也是一个可以破掉写作的最容易上手的方式。

  韩愈的名篇《师说》结尾描述了一个事例:十七岁的李蟠拜韩愈为师学习“古文”,这一个事例就是韩愈的个人经历,作为一个论据,强有力的表达出作者冲破不良风气,敢为人师,振兴“师道”的勇敢之举,同时显示了韩愈大胆创新不落窠臼的文风。

  每一个社会热点背后都能透出时代脉搏的跳动,此类素材往往能够以小见大,利于作文时思想往纵深处发掘。这类素材的独特性在于能使作文接地气,极具时代感。这类热点素材对写作使用“老”、“俗”的素材往往能起到的效果。

  看过师兄以上的介绍,大家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作文思,在写作时使用上新素材,找到新感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梦见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