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确实越来越流行了。这是人手一个话筒的时代,文字的分发门槛变低,一家之言很容易被所见;另一方面,提笔的人会很快发现,写作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以我有限的写作收获,主要是以下三点:
1写作是高质量的交流。古人云「一心只读圣贤书」,说的是通过文字与先贤进行跨越古今的异步交流,从而获得的。然而,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无法完全满足读者的倾诉。
到了当下,信息的速度变快,人与人的连接变得更为容易,异步的时间尺度无限缩短。以至于,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的方式达到「近似同步」的效果。也就是说,对于读者而言,找到作者变得容易;对于作者,找上门的也大多志趣相投。
2写作是思维过程的强烈感受。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闪念式的、无意识的思考变得格外频繁。而只要提笔写作,这种对脑力资源的无效透支就会戛然而止,因为我们必然要回到一个原始的问题:我要写什么?
3写作是教育的最高性价比手段。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写作与文学的太过紧密,以至于当我们提到写作时,总是想到鲁迅、朱自清等作家,想到散文、小说和诗歌。实际上,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最实在的写作是把道理(观点)说清楚。很大程度上,就是写「议论文」。
当你有了一个观点,需要主动搜集大量的论据来支持。甚至,随着论点和事实的不断丰富,最开始的想法或是升级、或是被完全。在每篇文章流畅逻辑的背后,都是一次破后而立的教育。
现在,我们明确了写作的种种好处,还知道了观点需要论据,也就是常说的「素材」。让我们回到正题,谈谈该怎样从零到一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实话说,保持写作的习惯并不容易。能做到日更又每篇都有深入洞见的写作者几乎没有,强如 keso,在开通了付费专栏后也能明显感受到频率提高带来的质量下降。可是这些成熟的写作者,还是能够保持逻辑的流畅和立论的清晰。
为了更好的,我曾拆解过一些文章,我发现他们在行文时有一个共性:每段都先说结论,段内补充 1~2 个案例,段末换个方式再次重复结论。一个典型的段落:
手机时代, 人们阅读比 PC 时代更不专注、更加急躁。理由很简单,PC 阅读的干扰因素,在手机上来得更凶猛,当一条通知在手机顶端弹出时,你到底是要点通知,还是继续看文章?当你在朋友圈阅读文章时,手机震动了一下,你到底要不要返回聊天窗口,看谁给你发了消息?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选择点击通知或回到聊天窗口,他们可能会点收藏,以为自己回头会看,但大部分人再也不回头看。
正是这些掌故和素材,让文章变得有血有肉,让观点站得住脚。而这些素材,并不是随写随搜的,更多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
李敖看书很少会忘掉,靠的是手辣。用剪刀和美工刀把书给「分尸」掉了。这一页需要,另一段也需要,就裁下来分门别类的放到资料夹里。有时背面也有用,那就复印一张,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分类上更是细致,可以细分神父,神父甚至还能细分同性恋神父和还俗神父。
李敖的资料夹就是他的素材库,需要的时候,按夹子标题一翻便知。幸运的是,有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帮助,我们建构写作素材库的门槛和时间成本都可以被显著压缩。
我们已经明确了,收集素材的目的是让观点更具力,同时使文章更加丰满。那么究竟哪些文字内容才能称为素材呢?或者说,素材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很好理解,使用名言来佐证观点非常有力,比如培根那句人尽皆知的「知识就是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收集金句时,可以有意识地搜集恰当的类比。比如冯唐曾这样写道:
第二、三类的区别在于实例和研究是客观事实、故事和段子则多为。这两类素材对于支撑文章脉络非常实用。比如在阐述「天赋大于努力」的观点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实例:
《的基因》一书中提到,啄木鸟可以本能的采用最优算法获取食物,而 MIT 的数学博士面对同样的问题却不见得可以快速解决。
最后一类的个人生活,范围就非常广泛了。可能来源于看完电影或综艺的一句吐槽,又或者是对于新闻一闪而过的观点和评论。总之,它们是属于你自己的写作素材。
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用最快速度完成手机、PC 浏览器、纸质书、Kindle这四个常见阅读媒介的素材收集,下面我将做一一介绍。
手机是最常见的阅读器。微信读书、号还有知乎等等,我们每天都在阅读大量的文字信息。毫无疑问地,它们之中包含了大量的素材。可是,怎样在快速、碎片化阅读的同时,最快的完成素材收集呢?Workflow 给出了答案。
Workflow 是一款流程自动化神器,四人开发团队最近被苹果收购。简单来说,它能通过调用各类软件及网站接口,一键执行流程化的操作,比如快速启动微信扫一扫、快速查询快递或是添加生词到单词本...只看你的脑洞有多大了。
虽然功能非常强大,但它的入门却非常简单,而且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别人做好的 Workflow 流程。我们只需要在安装软件后,在浏览器打开下面的链接,就能的「收集剪贴板到印象笔记」这条 Workflow 添加到通知中心了。
利用方片收集的 Chrome 插件,我们可以方便的抓取浏览器上看到的碎片素材,只需鼠标选中,轻轻拖动即可。更重要的是,它与印象笔记可以进行自动同步设置。
这款插件在 Firefox 浏览器上也能使用,而且官网贴心的提供了不翻墙安装的方式。另外,的同学可以用它来替代 Workflow。
书本是优质素材的最好来源。由于写作门槛要求较高,同时阅读时也更加专注,我个人的感受是,从书本中取材是性价比最高的。
用 Kindle 的同学应该都懂,只有标注功能用起来还算方便。那么,怎样将标注好的素材收集到印象笔记呢?我在使用的是这款国人开发的 Knotes。
它同时支持 Windows 和 macOS,通过将 Kindle 连接到电脑,可以方便的管理标注和笔记,并将其发送至印象笔记,一试便知。
实话说,在纸质书上进行素材搜集并不容易。一直以来我都是将书内素材手动敲进电脑里。但随着移动端 OC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的不断优化,可以将书本图片为文本,再使用提到的 Workflow 保存至印象笔记,的确省了不少气力。
免费的 OCR 软件推荐扫描全能王,如果有识别其他语言需要,可以使用老牌厂商 ABBYY 出品的 TextGrabber。
有了工具的帮助,我们可以快速完成全设备覆盖的素材收集。你一定注意到,它们都指向了一个终点:印象笔记。要知道,不整理的素材等于一堆垃圾,而整理素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的调用,最终为写作服务。
坦白讲,我的方法一定不是最优方案,但相信会对你有所。我建立了一个「素材库」笔记本,再根据前面提到的素材分类建立了四本笔记。
加特林机枪的发明人理查德·加特林(Dr. Richard J. Gatling)是一位医生,在看到南北战争参战双方惨重的伤亡之后,他决定创造一种可以在保持火力的前提下减少战场士兵人数的自动武器,同时用这种力惊人的武器来让人类“冷静思考”。
②面对一样的现象,不同人的脑回不同,比如鲁迅看到战争决定提笔,这位加特林医生看到战争决定发明更暴躁的武器;
填写关键词的好处是,在扫读时可以很快的回忆并定位素材;而填写可能用处则帮助我们思考这条素材能够用到哪些地方,所以尽可能的放飞思维,多填一些。
整理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但每天都做又过于繁琐。以我个人的经验,每周末抽时间整理一次比较合适。而且这也符合将同类事物放到一起执行的效率。
如果你能够按部就班的执行两到三周,你就会发现很多在收集时觉得好的素材,可能并不适合整理到素材库。
一个主要原因是素材不符合个人写作的大方向,比如我的定位是职场效率及思考方式,那么关于题材的素材显然不够灵活,这样再碰到同类素材时就要提前思考用处,有的放矢。
在搭建的初期,很容易陷入怀疑:我都收集这么多了,怎么好像根本用不上呢?我的只有两个字:耐心。
随着素材数量的不断丰富,你一定可以找到多个有所关联的素材,这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你的素材库逆向提供了选题。又或者,只要一个深有感触的素材,就激发了成文的灵感,比如我曾写过的「你的清单,很可能用的不对」。
这篇文章很长,能读到这的都是真爱。我们从写作的好处谈到了搜集素材,继而详细了素材库的收集、整理与调用。也许你在想,不写作,就没必要积累素材了吧?
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谈到「素材」,是因为有「写作」的出发点;说到底,这些内容的本质,是「信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味输入而不加工、整理,还不如脑袋空空来的惬意。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