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写作素材> 文章内容

高考百日冲刺名师教你从阅读中获取作文灵感和素材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

※发布时间:2015-4-19 22:52: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高考是一座独木桥,别人能过,咱们也一定能过。把它当作一次挑战,当作人生必经的第一坎。勇敢地面对它,打败它,在它面前显示自己的力量。

  1.所谓高考作文,它是考一个考生的综合能力,即知识的储备量,应用汉语词汇的丰富量,驾驭主题的深度,其实很简单,把话说得有条理,有张力就行了。

  2.把历届的高考作文翻出来,浏览一遍,十分必要,因为出题的老师,基本上就是这些人,他们命题时今年大体会延续去年的思。

  3.不要这所谓的作文题,尤其不要这出题的老人,把它和他们当作你的假想对手,要用答题证明你比他们更强大。

  4.老师们一般都是些固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认死理的人。他为你设置了一个模式,牵着你的鼻子,让你顺着他的思走。所以,高考作文是一个戴着跳舞的游戏。没有法子,你只能顺着他的思走,没有把握的创新,不要走。

  5.作文一般分两种,记叙文和论说文。

  6.记叙文一般为你提供一个小故事,让你把文字扩充成一篇六百到八百字的文章,或者提供一篇两千字的大文章,让你把它缩写。

  7.记叙文要简洁,准确,言之有物,如果能做到文字斑斓,用一些好的词汇,最好,因为老师的阅卷,一般在五十秒。你作文中跳出来的名言名句,会给他留下印象,这样分给得高一些。如果你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比说“我站在海之南”,比如“我的做医生的父亲”等等,这样更好,因为它具有了独特性。

  8.论说文一般给你一个主论,或一段典故,或一则寓言,或一段生活中有寓言的事情,让你以这个为出发点,为跳板,展开你的鸿篇大论。

  9.这里有一个窍言,面对这样的题目,你先回忆一下,自己接触过、阅读过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如果有,能找到,那你就交好运了,既能写得深刻,又不怕跑题。

  10.如果没有找到,那就硬着头皮多写,阅卷老师是些死脑筋的人,他们阅卷时,看你的思考的深度到了哪个层次,所以你多写一点,他在你的话中,找到了他需要的话,会很高兴。

  11.文采尽量斑斓一些,用一些你有把握的字汇(过去用过),哪个字不会写,就按意思相近的字,因为错别字也扣分。

  12.每年的高考作文,最省力、最有把握的办法,还是面对这个题目,找出你曾经阅读过的某一篇,作为范本和参考,历届的作文第一名,其实并不是他们的创造,而是模仿的产物。

  13.祝你成功,祝你微笑着走入考场,然后面对世界说,现在,我已经准备好了,让我们作战一场吧!

  【阅读】

  阅读,愉快是基本标准

  周国平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作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就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田就敢于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力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失乐园》和歌德的《浮士德》称作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作品。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藉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而且对此心中,不屑讳言。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知识相比,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仿作】

  勇担责任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于古之圣贤而言,自身的责任非常重要的,甚至高于生命。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责任一样不能,要勇于承担责任。

  生活中,即使某个人对所负责的事情认真对待,也难免会有意外的发生。意外难以避免,但责任要勇于面对和承担。

  “发生这样的事情,带领大家努力善后,这是我的责任所在。”日本铁社长中岛尚俊在5.27脱轨火灾事故后深表自己的立场和承担错误。有人说,中岛完全可以引咎辞职故而将这烂摊子甩出去,待的压力过后再重新上任。相反,中岛将事故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扛,面对与国民的压力毫不,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就是“这是我的责任。”听到中岛的话,国名愿意相信他会将事故处理好,也愿意给予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但最终他仍疑为“以死谢罪”。中岛面对责任展露出的胸襟和胆魄,让人如何能不尊重、谅解他?可见,承担责任,是的体现,是获得尊重与谅解的基础。

  或许中岛的死对于责任的诠释太过沉重了,但中国对于责任的诠释是否太轻了呢?

  温州动车事故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不是我们善忘,而是因为如今的中国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事情让我们:红十字会将神圣不可的救人义务化为赚钱的利剑、中国发明“临时工说法”来作为自己责任的托词、青海“老大”聂磊落网引出官黑……

  这些不负责任的事件带来的结果也值得令人反思: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临时工”成为网络戏语、老百姓不再相信“打黑行动”……由此看来,公平这杆天秤能否继续保持平衡令人充满担忧。我不由感慨:不敢于承担责任,是埋没自己的,是在构筑“与埋怨”的鸿沟。

  于是,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我们都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不,不逃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当面对自己造成的错误与时更要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就如李水林、李东林这对信义兄弟那样,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压力,都要把应该做的事情办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我们回到人性的本初,重新出发,怀着一颗纯善,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阅读】

  大学的骨气

  中国的大学似乎特别在乎自己的物质设施。然而,一所优秀的大学光有良好的物质设施是不够的,还得有丰富的设施。大学的设施包括很多东西,比如优良的教风、良好的学风、作为学术的骨气。在我看来,大学的骨气是其设施中最重要的。

  大学的骨气,就是大学的,也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不能为外在因素所左右。在这一点,耶鲁大学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报载:耶鲁大学计划耗资6亿美元建筑两所寄宿学院。按学院筹款的惯例,一般会有去物色一位亿万富翁校友,告诉这位大方的大款校友只要花一笔3000万美元的“小小代价”,就可以建一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大楼。然而,耶鲁没有这样做。该大学最高决策层已经表示:他们不会向任何健在的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即使捐献人对项目全额资助,耶鲁大学也不会这样做。

  耶鲁的选择无法不让人动容!其实,耶鲁真正在乎的不是一个学院的名字,而是大学作为教育和学术机关的骨气。

  大学的骨气,对它的挺立非常重要。大学有骨气,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人格,他们社会之后,对、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情,就会保持必要的。在乎的人多了,社会风气会变得。一所大学不要自尊,它培养的学生也会缺少钙质,走出校门,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风气裹挟,干出种种为人不齿的事情。

  骨气有种种,一个优秀的大学首先要做到在面前不折腰。大学需要各种支持,小到周边的整治、基本秩序的,大到拆迁、资源整合、架桥等等。但大学争取支持,应该依法依规,不应该以损伤的方式去搞什么“公关”,更不能在平时进行所谓“感情投资”,对官员的各种谋私之举大开绿灯。

  大学是一个“烧钱”的地方,建房子要钱,设实验室要钱,开展科学研究要钱,买图书要钱,经费越充足,大学越有可能办出水平。于是弄钱便成为大学校长的中心工作。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筹资的大突破,心情可以理解,但大学筹资时,应该像耶鲁一样做到自尊的钱不要,也就是要在面前航。

  大学的竞争是物质条件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以骨气为代表的内在的竞争!

  【仿作】

  “抢”去原规则

  当物质远不足以满足人的需求时,人们的会显得更大,渐渐地,人们会变得浮躁,甚至失去,并为满足自己的而去“抢”。这样,原本“公平”的规则渐渐地消去,而“抢”似乎就成为了一种新的中国式规则。

  传闻日本核事故将对盐产生影响,人们便开始疯狂的“抢”盐。同样的是,当iphone4s推出后,国人更是为之,一轮“抢”的热潮又被掀起,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抢”也就成为了一种主导心灵并逐渐形成的大众行为。渐渐地,也就成就了新的规则。但凡好东西出现,必有一番大抢镜头上演。

  “抢”的热潮往往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新的物质或稀缺的资源引起了人们向往的。于是,他们为此有序的获取,当其中一人忍不住心中那庞大的占有欲而“抢”先了一把,原本已发热的人就是紧跟而上,由此一连贯的“抢”便如化学反应遇上催化剂般越发强烈。于是,“抢”的“正常”心理也就形成了!

  然而,我认为“抢”这一现象不仅是因为物质需求诱发了人类的,更重要的是国人的身心和素质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不爱漂亮女人的男人,但却有能自律的男人!”面对,有好的身心素质的人,往往能自律,不会失去自己的;而往往定力差的人却占据了多数,“抢”便像“新产品”一样成为了人们追捧的“新规则”。

  “抢”的规则一旦形成,便会向那连锁的核聚裂变,只会越演越烈。只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当然,如果需求能够满足的话,问题也会一点点的解决,但往往这点很难做到。所以我们从层面去解决,让引领行动,丰富人们的世界就离不开对文艺演出的鼓励与支持,也就离不开一本好书的熏陶。让人们的饱满,才能学会“克己”。

  同时,建立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大众心理的形成,除了自身知识与素养的缺失,还因为人们长期缺少的依托——。当今的中国也许正是没有一种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样可能加大人们对物质上幸福的渴望,抢也便是常见的事了。所以我就觉得必须建立起一种去引导国人,从而影响国人的行为。毕竟,没有的国家是的。

  抢去的规则,还需要自身的与来抢回。

  孔 孟

  ①在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旨也始终相配合。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③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之气”看出。这种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而产生。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⑥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⑦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性的推论,因人生性,那么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

  (文章前部分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了孔子和孟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后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导致二者思想主张不同的原因。)

  【阅读】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生在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没有,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便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永远不能解除了。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

  文章前部分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了人生“最苦和最乐”的事情分别是什么,后部分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导致人最苦和最乐的原因。

  【阅读】

  静水流深

  赵万里

  以往的岁月里,我曾经向好几位书法大师求过墨宝。每次,当宣纸铺开,笔墨调匀,大师问我要什么字时,我总是说,我喜欢“静水流深”的意味。

  每当这时,大师们总会歇下竹管,良久不语。这份静默,让我隐约感到了一种深度。然而,不知为什么,每次大师们留下的,都不是“静水流深”这四个字。我多少有些遗憾,却没有深想。

  直到前不久,我向一位同龄朋友再次讨求这四个字时,他才坦诚地说:我不敢写这四个字。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中国的书法,精深。朋友说,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一般说来,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才敢写多的字。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时难以琢磨透彻,又怎么能轻易落笔呢?

  落拓不羁的那些年,生命渴望被一句格言,渴望一句真正从我的血脉心魂里流淌出的,于是我开始寻找。那一年,我从海上归来,经了一夜的水,清晨甲板,不禁蓦然一惊:那是怎样阔大的静啊,全然不见了想象中的惊涛狂澜……

  静,让水焕发出了生命原初的与深邈,静,让我感受到家乡大平原那安详的呼吸……

  静水流深。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深刻地到了什么是生命中的际遇与契合,我心底的泉眼涌出了这一句生命禅。朋友不禁也被我的“格言”所触动:是啊,而且“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即便有大家风范,遇上这样的字也不敢轻易挥毫。有道是:一枝竹管安天下,锦绣心机卷里藏啊!

  我于朋友的会心。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段独白:……左手研墨,右手卷一册汉简来读。读至心通了,墨浓了,蘸好了笔,这时面对着那张白纸的感觉,真像是要去茫茫中。

  这日子该多么有滋味!

  我又想起一位诗友从黄河边归来时说过的话: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在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我还想起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那阔大的静啊……

  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仿作】

  静水流深

  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之一。

  我所钟爱的沉默内里不是单一枯燥与乏味,它沉静,温婉,不疾不徐,譬如大海深处的阒静,譬如花开一生的无声,又譬如绵延千里山峦的缄默。

  无一不宏大,却又被静谧的深沉妥帖地层层包裹。

  我对于童年的印象是浸淫在厚重古朴的浓墨香气中的,爷爷退休之后仍端坐在画桌前挥弄丹青,几乎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容不得有丝毫的间歇,除了他教了十几年的花鸟画,爷爷尤爱在软毛毡上铺上薄薄一小裁的撒金熟宣,用极娟秀的簪花小楷誊写俏丽明快的诗句,又或是换了生宣挥毫狂草,从来都是凝神合一。

  “爷爷,能不能帮我写几个字?”我将脑袋凑过去,爷爷刚将一管狼毫架在笔洗上,手上还沾着稠乎乎的墨汁,听闻我向他讨要墨宝,突然就来了兴致,“你要哪几个字?倒是说说看,小时候教你书法你就是定不下心来。”爷爷铺开宣纸,笔墨调匀。“静水流深,我喜欢这个。”在我脱口而出的瞬间,爷爷却是歇下竹管,用一种无可奈何的眼神慈爱地望着我,良久不语。这份静默,让我隐约感受到了一种深度。“到底还是小孩子。”爷爷语气温软又夹着一丝微妙意味,“但凡是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才敢写多的字。”他微微停顿了一下,“而静水流深,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有一丝涌动,却又琢磨不透,怎能轻易就落笔了?”我一时愣怔,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忽然就想起几年前的海边旅行,导游特意挑了午夜时分拉上一车子睡眼朦胧的游客去到海边,我被腥咸的海水气味着睁了眼,却是蓦然一惊,全然不见想象中的惊涛狂澜,那是阔大的静,藏匿在最深的子夜中,水焕发出生命原始的深邃与浩淼,自然悠然着,最地呼吸,也就是在那一刻,“静水深流”四个字恰到好处地浮上心头契合无法抒发的胸臆。

  《大宝积经》中述说释迦涅槃前,只是手拈金色波罗蜜花淡然微笑。我所钟爱的沉默在佛祖的拈花一笑中绽出最美的潋滟光华,哪怕最至妙的玄理,无论是未参透还是已然透彻于心胸,无论内里暗流汹涌,万千丘壑,面上却是始终如一的古井无波,因为再精巧的语言也只不过是智慧瞬时淋漓的表达,真正的智者却是沉默着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厚积薄发。

  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惟愿静水流深,真水无香。

  【阅读】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枒因为负重而深深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内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一例:母亲送儿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二例:女儿送父亲)

  【解析】

  龙应台的散文《目送》,被称之为“21世纪的《背影》”,足见其典范意义。此文虽写了六件事,但可以分为两个事件群——母亲目送儿子,女儿目送父亲。这两个事件群彼此,不相雷同。如果说母亲目送儿子是一次次令人神伤的“生离”,那么女儿在火葬场目送老父的离去则是一场痛彻心肺的“死别”,这样就使使得文本更富有张力、意蕴更为深厚。

  【仿作】

  听话

  小时候,我有个绰号:“女大王”。我总是很调皮,每每会将好的玩具全数倒在地上,离开时也不理会,也屡次差点将屋顶掀开,引来母亲一顿。

  一次,母亲的好友带着年岁比我小一两岁的女儿来我家中。她们在客厅谈话,而我则领着妹妹到我的房间。印象中妹妹很害羞,不怎么开口说话,只是把玩着她从家里带来的芭比娃娃,其乐。只一眼,我也被那娃娃吸引了,粉嫩嫩的连衣裙,金灿灿的长发,灵巧活动的四肢……于是,我将她从妹妹的手里抢了过来,开始为她打扮。突然一阵抽泣声传来,妹妹竟然哭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愣愣地站在原地。听到哭声,母亲和她朋友快步走出来,看了一眼,便心下了然。母亲我,说:“听妈妈的话,把娃娃给妹妹。”我那时只觉委屈,一个娃娃而已,偏不给。

  母亲声音略有提高:“听话!还给妹妹!”我虽不情愿,但只得听话,恋恋不舍地将其塞回妹妹手中。

  从小到大,我就是这样一个听话的乖女儿,很少让母亲生气。习惯了听母亲话的我,渐渐长大了。不知不觉,母亲似乎逐渐变得矮小了。

  前些日子,陪母亲参加一场婚礼,待我准备就绪时,却见母亲眉头紧锁,看着瘫在床上的衣服,不知该穿哪件,我不免有些焦急,婚礼该迟到了。看着母亲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说哪件好?我前,指着一条格子连衣裙说:“就这件吧,快点。”母亲嘴角荡漾开一丝笑意,便匆匆将其换上。走出电梯,却听见她嘀咕着:“挺近的,开车,还是步行?”我有些许不耐烦,说道:“开车吧,快赶不上了!”母亲开口道:“好吧,听你的!”

  我不觉一愣,听我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都听我的了呢?抬眼间,却发现母亲的眉宇间似乎已有了浅浅的沟壑,即便不笑,眼角的皱纹也开始渐渐显露出来了,我怎么没有发觉,原来母亲也在日渐衰老。

  我缓缓收回视线,蓦然发现,所谓母女一场,不过是在你年幼的时候听她的话,而当你逐渐长大,母亲也会像孩子一样依赖和信任她的女儿。人生,其实就是听话角色的互换过程。

  【仿作点评】

  此文的底蕴与龙应台的《目送》有较大差距,但这篇仿作在“写两例,不雷同”的结构方面与《目送》有很强的相似性。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一是小时候“我”听母亲的话,二是长大后母亲听“我”的话。通过听话角色互换,抒写亲情,思考人生,能读者的情感共鸣。

  转折的艺术

  【写作指津】

  优秀诗文往往蕴含着起承转合的精妙之美。“朝辞白帝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四句诗可以算得上是起承转合艺术的最好呈现。

  为文贵曲,好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而讲求层次感和变化美。同学们写作文应力求体现故事情节的波澜、情感态度的转变、的提升。学会行文的转折,就能营造出更为动人的效果。

  转折点的选择很有讲究,应以自然妥贴为原则。可以“直转”,也可以借助“道具”巧妙转折。这件“道具”,可以是人、事、物、景。练好转折功夫,是写好记叙文的必修课。

  【范文展台】

  江南小镇

  段南桥

  从小就比较向往小桥流水,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钟情于它那份独有的与闲适。若能漫步在千年古巷,脚踏着青石板,听着脚步的回响,或者独坐在石桥上,呼吸着清晨的,聆听着远处若有若无的琵琶筝奏,任由江南的微风轻抚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然后稚气地在水乡的河道上泛起鳞鳞微波,那该是一份多么令人向往的安逸!

  终于,在去年暑假,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终于来到了江南的周庄。然而,那一次对心底的寻觅,却让我失望而归。

  盛夏的江南,没有烟雨迷蒙的亭台楼阁,只有七月艳阳下的钢筋石墙;没有夜泊枫桥的袅袅钟声,只有属于旅游景点的声声烦嚣吆喝;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淡然生活,只有商贩繁华的买卖经营。

  我伤心,我失望,眼前的一幕幕抹去了了我心里的江南画卷,也带走了我对的追寻向往。我问:真正的江南在哪里?真正的,又在哪里?

  在苦苦沉思之时,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让我顿然了悟。那年正是“”闹得沸沸扬扬的时期,他也如千千万万的知识一样,挣扎在艰苦的‘下乡务农’生活之中。当他经历了一天的劳累与,将近崩溃地躺在床铺上时,却从门缝中看到了如此一幅令人神往的景象:河水流过一个安静的院落,一对年轻夫妇闲适安然地打点着家常,洗洗衣服,挑挑菜芽,日子过得如此滋润,似乎丝毫不受“”的影响,与自己整日劳累的生活自然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儿就是他日夜梦绕的周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真正的却就在不远处。不只是江南的一方水土,不止是袅袅的炊烟丝雨。只要心里存有一份对生活的知足,对名利的淡然,对烦嚣的自省,就能体会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安逸,就能感受到“心远地自偏”的大隐之道。

  江南小镇,原来就在我心底。

  【范文解析】本文较好地体现出转折艺术的魅力。文章由对江南小镇的向往,到对周庄的失望,再到余秋雨文字引发的顿悟,感情起伏有致。而情感认识的转折,是由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引发的,这段文字与作者当时的心绪相吻合,因而易产生共鸣,转折也就水到渠成。最后由事即理,上升到人生层面,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

  【仿作示例】

  春在心中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的开落。”郑愁予的诗句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寻着“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水乡小镇,在自己的靴踏在青石板上的清空回响中感受自己的心跳,在悠悠传来的轻吟浅唱的昆曲声中感受思绪的,般静美、安然,这是我梦中的江南。我寻觅着、着,相信总有一天会到达那片之地。

  然而,不尽如人意。

  这一年冬已至末,我如愿来到了江南。料峭的寒风凉意未减,然而车如流水马如龙,各色霓虹灯造出的暖色化不开我心底的失望与寒意。这是现实中的江南。没有烟雨迷蒙的亭台楼阁,只有泛着寒光的钢筋石墙;没有夜泊枫桥的袅袅钟声,只有纷纷扰扰的打折促销;没有蓦然回眸的丁香般女子,只有仓促而单调的脚步。

  江南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冬日的天空如此暗淡,入眼已看不到那“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静美景象,只有繁杂的游人和静穆的枯树。

  茫然地走在大街上,千篇一律的商店在眼前划过。不经意间在一家字画店前驻足。三面墙上满是字画,立轴与横轴参差排列。字体有隶书、篆书、草书、行书等,不一而足;既有山水画,也有风俗画、花鸟画等。

  我不禁踱了进去,小店里侧的一面墙上悬着一幅风景画,意境不俗。群山在茫茫雾海中,近处的山头隐约露出青色的树影和果子。画的左上角是用行草题写的竖排诗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子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心头不禁一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春色原来一直就在身边。不只是江南的一方水土,不只是袅袅的细雨炊烟。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世界都在你心中。只要心里存有一份对生活的知足、对名利的淡然、对烦嚣的疏远,就能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就能领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

  驻足已久,空气中隐约传来一丝幽香,直入心肺。

  江南,原来未曾远去;春天,一直就在我心中。

  【仿作点评】

  这篇仿作成功地借鉴了原文“向往——失望——顿悟”的行文脉络,内在结构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转折点的选择上,作者颇为用心,选用了风景画上的一首禅理诗。此诗的出现,符合当时的情景,真实自然,也与本文的主题相契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此外,引用上的语句,也显示出丰实的文化积淀。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材料是这样的:

  里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是‘放下’!”

  等待下一季葱茏

  禅院里红叶飞舞之时,也正是退去,回归沉默之季。人对于生命勃发之景总有些难以割舍的留恋,因而隐隐地希望树的美丽可以定格,可以不顾风霜而,于是生出小沙弥“红叶为什么会掉”般的困惑。一句“舍,不是放弃,而是放下”的箴言令无数不甘放手的众人释然:放下,是为了有所,是为了重新拾起,正如树总要以凋零等待下一季葱茏。(述材料后引观点)(一扣材料)

  树的能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肃杀的冬季。人的精力与时间亦然,尤其在选择众多、令人目眩的当今。出现在面前的每一种选择都似乎诱人而完美,但种种选择又相互制约,容不得者通选行为的存在,此时,唯有学会放下才可有所取得。不少追求博学美名的读书人一心想将纷杂的知识网罗入怀,将心思分散在各门学问之上,不甘精于一门,唯恐有所丢失。然而,看似无错的做法为其换来的只有半深不浅的学识,未博未专的资历,每一门学问似乎都是他们的研究领域,又似乎都不是。而甘于取其所善而专之的学者往往可以取得较高的造诣。我们也许不该忘记,正是树在冬日果断的落叶,使其专心致志地韬光养晦,使其在春季上演喧闹的苏醒之剧。(析材料,以树类人。分承论证“放下,是为了有所”。二扣材料)

  树与叶的暂时告别是为了在时间轴的另一个坐标完美相遇,正如一些暂时隐匿梦想而努力积累经历,直到条件允许再将梦想付诸实现的人,绝不会责怪他们一时的放下,反而一定不会亏待他们的坚毅与魄力。小说家纳博科夫因写作《洛丽塔》而闻名,而他的另一重身份——蝴蝶研究专家却直到其晚年才得以为人所知。这个从小就因为父母缘故对自然中的精灵培养起浓厚兴趣的人由于战乱,由于生计几度藏起了自己的梦。然而,在他心里不曾熄灭的是对蝴蝶研究的与。最终,他的晚年研究成全了他一生的期待,直到他离世后的今日还被生物学家所称道。树的冬与夏本身就是其生命之环中不可切割的部分,前者所放下的往往成为后者的积累。(再析材料,换一个角度,以人释树。分承论证“放下”“是为了重新拾起”。三扣材料。)

  不知道好奇的小沙弥能否在师傅的一番话中有所,不知道困于眼前只有的是否从此。(再类比。敲醒因而困于眼前的。题意深掘一层。四扣材料。)

  望窗边落叶的草木,我们不必感伤,那落叶是树向叶的许诺,许诺用秋冬的沉寂迎接下一季葱茏。那一刻,蜂飞蝶舞,群芳。(首尾呼应,但文意已从首段对“红叶”的“留恋”了对“大树”“下一季葱茏”的“迎接”。这是典型的深化题旨。五扣材料。)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再生长,没精打采,枝蔫叶稀。是缺少阳光?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是氧气不足?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欣赏例文】

  文字需要现实的依托

  观当今中华,百业俱兴,纵世界金融海啸余波未尽,依然风景独好。然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中,曾经辈出的中华文坛却是一片令人尴尬的寂然。何以也?我想正如那没有依托的绿萝,枝蔫叶稀,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文人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开头何以为美,又美到何处)

  自古文章合于时而著,歌诗合于事而作,大凡传颂千古的不朽名篇,无不根植于对现实细致的观察与。白居易先生在中唐面对国家日衰、百姓而作《新乐府》,遂成千古绝唱。只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没有谪仙的雄奇浪漫,五柳的超然,却让尤感伤怀。因为浓缩其间的是源自生活的真实情感,是作者对时局颓败、民生凋敝的忧心。(分析几句话的关系)

  而若脱离现实,只作无病呻吟,便是锦绣文章,妙笔生花,也只是“无思想头脑之美人,纵面容姣好,又有何可爱”?这般文章,终难逃历史的淘汰。(所引内容对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事实上,一部中华文学史,便是一部文字与现实逐渐贴近、交融的历史。华夏辞章,为祖,一个是源自山野间思无邪的吟唱,一个是处江湖之远而心忧其君的谪臣所作,却远胜庙堂之间的雅、颂。到了汉代,词藻华丽,铺陈复杂的汉赋日渐脱离现实,六朝骈文更是华而不实,终被陈子昂雄健有力、内容充实的古体诗取代。而日后的新乐府、新古文,无不以现实为依托,才重振文章八代之衰。及至元明清时,戏曲小说这些反映现实,贴近生活的文学形式更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深入论证)

  那么,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至今,当代中国的文学家们,又为何不肯低下高贵的头,认真审视一下这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呢?三十年,中华由世界封闭的一隅成长为世界舞台上一大力量中心。本为千年未有之变局,本该像法国大、十月一样,孕育出《喜剧》这样的名篇、肖洛霍夫这样的巨匠的。然而眼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冠以奇幻、灵异、武侠之名的快餐文化,或者打着“揭秘”“解读”旗号,埋首故纸堆的长篇大论,还有号称新式风格的诗集,却鲜有真正着眼现实,关注社会的作品。(联系现实的文章才有力)

  诚然,文学需要想象,需要怀旧,需要创新,但这一切都脱不开一个前提:现实。绿萝没有依托,终成无根之草,眼下的文学家们,又怎么能脱离现实呢?(这一问,太给力!)

  祖国,的依托

  原本无精打采,枝蔫叶稀的绿萝在洒入一把石子后奇迹般地变得生意葱茏、枝繁叶茂。究其原因,是那把神奇的石子,让飘泊不定的根须有了依托,于是成就了绿萝的,其实,我们也同绿萝一样,只有有了的依托才可生长的繁茂而葱茏。而祖国,就是我们“根”的归宿,也是我们的依托。

  作为炎黄子孙,只有扎根于祖国,才能更好的得到上的幸福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祖国正如同那水中的石子,成为无数人的依托,让无数在海外艰苦创业、历尽劫波的华夏儿女充满力量,如同绿萝一样绚烂的生长,而失去了祖国这个依托的人,也只是风中的一片荡叶,水中的一片飘萍,如的绿萝的根须,无依无靠,造成上无尽的。也许我们就不难理解琦君每每想到祖国时黯然的泪珠,不难理解萧乾把祖国的一枚枣核视若珍宝,亦不难理解钱学森、华罗庚归国走得为何如此铿锵而。正如歌中所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海外的游子若把祖国视为的依托,就会如绿萝扎根石子一样充满活力,充满幸福,生长出最美的枝叶,成就绿萝般的。

  作为中国的地区,只有扎根于祖国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收获更丰满的枝叶。2008年,海峡两岸通航、通商、通邮的新篇章,将更加以祖国为依托,充分利用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来发展。这无疑突破地区自身市场狭小、资源不足的狭隘,为其今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三通的凯歌使与祖国长期的抓住了助其发展的石子,让其一度飘来飘去的经济发展的根须有了依托。如今,那个美丽的岛正紧紧和它的“母亲”相连,依托祖国创造者新的美好未来。因此,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若以祖国为依托,也会如绿萝一样再现生机。

  然而,在物质愈渐被看重的今天,又有多少曾怀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梦想的青年,经不起大洋彼岸温柔富贵乡的而失掉自己曾紧紧把握的依托;又有多少祖国的敌对让自己的根须而无力的摇曳在水中。那些失去祖国这个依托的人们,希望你们重新扎根祖国,来实现的枝繁叶茂。

  人在大自然面前,脆弱一如曾经的绿萝,然而以祖国为依托便可幻化出魔法,让我们抓紧祖国这的石子,在幽暗昏惑之地,亦不会迷失。

  【阅读】

  我有一双的翅膀

  文学,是我的翅膀,牵动着我的心灵,带领我飞翔。

  ——题记

  但丁有双的翅膀,那是贝阿特里齐,带领他飞向人性的和极乐的天堂;博尔赫斯有双的翅膀,那是想象力与梦幻,只因它飞越,探寻事件的威力与浩渺……

  瞭望历史的旅程,仰望文明的巴别塔,渺小的我并不似这些伟大的先哲,以自己的创造飞向人类的制高点,甚至支撑了一个时代的飞越。但我仍以文学为我的翅膀,俯瞰的人性,谛听灵魂的呓语。

  文学的翅膀下,我渴望着的生命。

  在呼啸山庄的荒原中,我的心与凯瑟琳、希刺克里夫一同在烈风中奔跑。爱与恨、迷恋于如此肆意地席卷着这对荒原的孩子,炽烈的感情、的占据了他们全部的生命。当他们突破了一切准则的羁绊,被物质文明压抑的人性终于在宣泄中重返,他们的灵魂和爱也最终回归这片荒凉而野性的土地。

  文学的翅膀带我盘旋于呼啸山庄的上空,使我看到一种质朴、粗犷、无拘无束的生命形态。它顽石般一切和矫饰,前往外的远方追逐真爱与。正是这生命对的可望吸引了我,使我勇于飞往更为广阔的天空,在的深邃中生命惊心动魄的。

  文学的翅膀下,我亦倾听着灵魂的呢喃。

  钱钟书云:“我们一切情感,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了家。”文学正是这翅翼,载着思乡的人们飞往灵魂真正的家园。奥尔罕帕慕克的灵魂归属于他的伊斯坦布尔,并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灵魂。他描绘出这座城市的灵魂框架:坍圮的古建筑、从金角湾缓缓驶来的货轮、清真寺顶的斜阳、城市黑白剪影上的一抹愁云……这座城市的忧伤成为他的忧伤,文学则是他中深切的依恋和忧伤的呓语。在留恋与灵魂故乡的同时,他也在这忧伤中找寻着古老城市新的希望。

  文学的翅膀也使我明白,在人们幸福地回应故乡的同时,灵魂也承担着故乡的不幸,以及改变这不幸的责任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理解并承担它。

  我有一双的翅膀,那便是文学。这翼翅虽不为所察觉,但我的心灵深知它的存在。文学的翅膀植于心灵,带领我在的阳光中飞向远方,在灵魂的故乡中找寻希望。

  [评析]读此文,深深地被作者的才华打动。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存在。先说底蕴。

  作者视文学为自己“的翅膀”,是有资格的。在我们看到的众多考场作文中,所谓文学也者,不过“报菜名”而已,有的甚至令人怀疑作者是否真的读过原作。而本文,无论对经典作品《呼啸山庄》还是对诺新锐得主帕慕克,作者都是那么熟稔,文学作品仿佛已流入他(她)的血液,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且所举作品皆非课内所学,令人不禁推想,在我们看不到的那个海平面下,还藏着多少储备呢?做一代有文化的青年,本文作者当之无愧。

  再说思想。阅读,贵在有真知灼见。读《呼啸山庄》。“我看到一种质朴、粗犷、无拘无束的生命形态。它顽石般一切和矫饰,前往外的远方追逐真爱与”……读帕慕克,“这座城市的忧伤成为他的忧伤,文学则是他中深切的依恋和忧伤的呓语。在留恋与灵魂故乡的同时,他也在这忧伤中找寻着古老城市新的希望”……这些深切的,绝非附庸风雅般的吟唱,而是与伟大作家作品的心灵交会。更值得推崇的是,面对“我有一双的翅膀”这一题目,“我勇于飞往更为广阔的天空,在的深邃中生命惊心动魄的”,“文学的翅膀也是我明白,在人们幸福地回应故乡的同时,灵魂也承担着故乡的不幸,以及改变这不幸的责任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理解并承担它”……尽管作者在文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但决未埋没一个问题,即“文学这双翅膀给我或我们带来了什么”。在这里,作者对文学的情感和对试题的体认十分地凝结在一起,散发出思想的魅力。做一代有思想的青年,本文作者亦当之无愧。

  再说文字。将诸多素材及体认纳入千八百字中,作者在行文上颇懂经营。开篇两段,由作家的翅膀到自己的翅膀,文学光华又决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之笔,何其简洁明快。中间主体部分“文学的翅膀下,我渴望着的生命”、“文学的翅膀下,我亦倾听着灵魂的呢喃”两层,由到承担,一个漂亮的递进组合,使文意清晰又渐趋厚重。此外,描绘性语言、论述性语言、抒情性语言的自如运用,也使文章在表达方面呈现出不俗的格调。做一代有才智的青年,本文作者同样当之无愧。

  “我有一双的翅膀”一题,能催生出此等文章,善哉!

  【阅读】

  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之后,家国之恨在这个还不成熟的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地去仰望。

  【阅卷老师点评】

  在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在一个“嘻哈”盈耳、“娱乐至死”的年代,在一个决定前途命运、两个半小时完成所有试题的场合,一个中学生会怎样完成一篇高考作文?于是阅卷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考生选择了谈“恬淡”,不约而同地让伟大的古人李白、陶渊明、苏轼佐证自己的观点,尽管不知何正的恬淡;更多的考生选择了写“春天美好的品格”,让华益慰、王顺友、“微尘”等“中国”的人物作为事实的论据。正当大家慨叹让最不懂寂寞的学生写一篇“何谓寂寞”的文章有多么不容易的时候,这样的一篇文章出现了。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点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

  附: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例文】

  无声的经典

  你是否读过这样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唐诗中的经典名句。亦如诗句本身,经典的东西就像细雨湿衣,好似闲花落地,在一片宁谧中打动,拨动心弦,在这个“速食”文化,“快餐”文化的聒噪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换上一份安然恬淡的,来无声的经典?

  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韩国的言情小说,颓废的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的校园散文,令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志怪,它们林林总总地占据着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争抢着去买、去读,紧紧跟随着潮流的脚步。然而在这片虚华的背后呢?却是掩饰不住的空洞和空泛。

  经典的书籍躺在书店的一隅,无声而静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光顾。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的力量熏陶渐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

  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时下的潮流彰显美丽,而是用内在的价值守住一份。经典的画作没有漫画那般唯美绚丽,却在朴实的画面中启迪人们思考;经典的画作,没有照片那般真实精致,却在中给人别样的享受。

  它们静静地悬挂在美术馆墙壁上的玻璃罩内,等待着与你的目光相遇。拉斐尔的《吻》是爱情的献礼,《西斯廷圣母》是亲情的温馨;梵高的《向日葵》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心灵的洗礼……经典,不需要潮流作衬,它们无声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荡涤着人们的心灵,拥有的力量。

  无声的经典,像是剥开石榴时往外散的透明果实,落在你最不在意的脚边。被阳光晒成褪色却始终青涩的粉红,重拾起进,生命温暖如昔。

  于是我们,“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般无声的经典。

  【点评】

  这是一篇以深刻的思考、丰富的材料和清晰的结构取胜的考场作文。

  小作者从“看不见”“听无声”联想到“经典的东西就像细雨湿衣,好似闲花落地,在一片宁谧中打动,拨动心弦”,联想自然且契合诗句。随后把目光投向现实,针对当今这个聒噪的社会,发出疑问“我们是否应该换上一份安然恬淡的,来无声的经典”,对浮躁社会中文化领域的“低幼”“低俗”有自己的认识,足见其思想之深刻。

  紧承前面的问题,文章的主体是作者就“无声的经典”打动,拨动心弦,从两个方面展开阐释:“它不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它不靠时下的潮流彰显美丽,而是用内在的价值守住一份”。其间旁征博引的著名诗句及绘画作品,折射出小作者对平时积累的重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最后,以“剥开石榴,果实散落”比喻,再次“无声的经典”,自然回答首段的疑问,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范例】

  选择三叠

  江苏考生

  一

  烈日在高空中嘲笑。(描述背景)

  夸父拖着疲惫的身躯,跑呀跑呀。金黄的尘埃被激荡得飞扬起来。“太渴了,即便是渭河的水,我也能一饮而尽,该歇歇了。”夸父抬起头,刚才还在头顶上的太阳早已落到西山了。“可是,太阳,之主,是我的爱!我怎能让他弃我而去!”夸父慢了下来,终于訇的一声,夸父倒了。望着金黄的尘埃缓慢落定,夸父在他生命的尘埃落定之前,奋力的扔出了手杖,沿着他追寻太阳的轨迹,在西天,花着一片桃花盛开的邓林。(细节画面)

  选择梦想,生命因梦想而伟大!(点明立意、情感)

  二

  江水在无奈中东逝。(描述背景)

  白衣飘飘的屈原行吟泽畔。举世混浊而我独醒。此时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系楚国万千百姓之怎能不憔悴,心忧楚国江山之何去何从又怎能不形容枯槁?可屈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正源于“燕雀乌鹊”窃据着朝中要位而自己却忠而被逐。听到渔父劝慰“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甫其糟而啜其吃 ?”时,屈原有过一丝疑虑,可志存高远的雄鹰又怎能选择同燕雀为伍?遂怀石投江。留在汨罗江上空的是那句响彻千年的“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细节画面-描写略差)

  选择志洁,生命因志洁而不朽!(点明立意、情感)

  三

  枯叶在空中哀鸣。(描述背景)

  秋天的除昏暗潮湿,多少笼了层寒气,正如岳飞此时的。“爹,明知是秦桧那老贼设计。此时君昏臣佞,朝中一片乌烟瘴气,这朝廷我们保它何用,不如反了!”这话隐约刺痛了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也隐约作痛。“孩子,,为父并非不知,可自古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身为人子,理应尽孝;身为人臣,理应尽忠,这责任乃男人之本,吾儿!” (细节画面)

  风波亭上的身影站成了一座永远的。(点明立意、情感)

  选择责任,生命因责任而厚重! (点明立意、情感,扣题)

  【阅读】

  乱花渐欲迷人眼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其中的“杂花”一词非但没有给予我们纷乱不堪的感觉,反而,它给予我们一种复苏,一派蓬勃的景致。确实,虎啸深山、鱼有潭渊、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的杂景纷呈,会时时令人感到喜悦与顿悟。其实,不仅仅对自然如此,在文学的海洋、丹青的园林、音乐的,“杂”又何尝不是撑起一片绚烂的天空?

  “杂”的呈现构造起了文学之海的波澜壮阔。

  鲁迅曾就《红楼梦》说过这样一番话“单单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种种:家看见《易》;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排满;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便是读者眼光的杂。而就创作者来说,形式内容纷杂更显得尤为重要。从先秦的诸子百家散文,到后来的建安风骨、骈体文等等,这便是其形式上的杂。试想若只有刺秦的荆轲、舞剑的项庄之类的热血男儿,而无出塞的昭君、悲歌的虞姬之类的柔子,文学会显得多么枯燥乏味。列夫托尔斯泰沉重的感,歌德充满睿智的人生诗篇,拜伦奋斗的热情,以及中国近代林语堂的幽默、梁实秋的潇洒、徐志摩的醉情,这一切的交错,都使得文学的海洋蓄势待发。

  “杂”营造着丹青之园的姹紫嫣红。

  君不见镂金雕彩的工笔画摄魄?君不见清新明快的水墨图洁灵?画苑的不同画风,时时让人留恋忘返。吴道子笔下的仙风道骨,以及如佩玉般娇美的仙女,宛如一阵穿堂而过的风,一阵袅袅氲氤的水汽。而达芬奇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梵高充满张力的《向日葵》和奇幻神奇的《星夜》,也都给予了我们深深的震撼。至于徐悲鸿奔腾的骏马,齐白石悠然的青虾,也时时给予我们艺术上的奇妙享受。

  “杂”还为音乐铸就了它的辉煌璀璨。

  古时就有让孔子不知肉味的“韶乐”,嵇康临刑而抚的那首《广陵散》,更是绝唱。“杂”让音乐更生动迷人。杜秋娘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英娘的反弹琵琶也不时为后人称道。至若“”时期,人们天天只能翻来覆去的几个样板戏。这种单一乏味让人难以。如今,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卡拉扬那当头棒喝的惊悚、切利毕达拈花一笑的淡泊以及约胡姆提醍醐的,实在让人欣慰。

  “杂”是一种韵、一种美,它如玫瑰色的晨雾,又如蔚蓝色的海洋,在纷呈处给予我们“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丽,文学、艺术、音乐,离不开“杂”!

  点评: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名句统领全文,恰到好处点出了“杂”在文学、艺术、音乐领域中的魅力,层次清晰,文字比较通畅。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苗栗县的魏女士摆了一个蔬菜自助摊。摊上摆满了各种时令蔬菜,任人自取,随意投钱。不久,魏女士发现,大部分人取菜后,能自觉地往钱箱里投钱,可是,也有一些人取菜之后不投钱,悄悄溜走。后来魏女士请人画了一幅题字的漫画,挂在菜摊旁。漫画上写着两行字:这里没有器,只有的望远镜。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心有主

  魏晋时有这样一事:一位姓王的孩子经过一棵无主的梨树,众人皆去摘梨吃,只有他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摘梨,他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好一个“我心有主”!君子慎独,一个“心有主”之人必会在的面前恪守内心的原则与。

  “我心有主”是对原则的坚守。魏女士自助菜摊旁挂着两行字:“这里没有器,只有的望远镜。”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在界限的边缘,依然能保持自己的言行如一,才是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明代的曹知县拒收贿款,一句“天知地知”让他高悬在心上的原则之灯长久地于,人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提醒人们何时何地都不要触碰原则的底线。

  “我心有主”是对的守护。忘不了张自忠,那个刚毅的上将军,宁愿留在北平也不为保全自身而逃跑。逃跑是当时北平将军普遍的做法,是情理之中的做法。利害冲突之中,他却留了下来,因为他“要保住北平城”,因为他不能为了惜命而抛弃了。亦忘不了在庄园劳作的托尔斯泰,多少贵族,托尔斯泰却因被人服侍着吃饭而感到“的”。与人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却有几个贵族还记得?别人可以,但托翁“心有主”,他保存自己的,在浑流中开辟出一条向往善之的道。

  然而,横流,要做到“我心有主”,也许并不十分容易。但慎独就在于对每一件小事的坚守中。无人的马,你是否等待绿灯再过马?无的商店,你是否能杜绝顺手牵羊的滋生?无人监督,你是否还会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人前人后言行始终如一?

  王开岭曾写卢武铉时说:“向他的死因致敬。”他死于越过原则底线的,死于背负的债。一个有的人,怎不会因而痛苦?而在这,谁会没有?了原则与,也许就意味着带给自己永远开释不了的痛苦与心灵。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心无主”之人不是死于就是成为历史上一颗污点,而“心有主”之人却收获的人格,成为一颗明星,熠熠生辉。

  虽然有药家鑫这类的凶手在,但我庆幸大部分人还是“心有主”之人。他们怒骂凶手,抚慰弱者,他们尽一己之力待的猫狗,我为这犹在而流泪,而欣慰……

  不论何时何地,永远要记得:我心有主;不管何事何人,永远要想着:在看着我;不管遇到什么,都要知道,是一个人对与原则的坚守,让他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让他的得以不朽…… (一类中)

  的约束

  这里没有器,只有的望远镜。这位魏女士一语道破了真谛:再多的防盗措施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我们的与能够真正投射出我们的影子。每个中都有一个“”,即使在我们独处的时候,他仍然能够判断我们的一举一动。这就是我们的底线,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约束。

  确实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自古有“君子必慎其独也”的谆谆,至今依然在发黄的书卷内闪烁着仁者的,君子与的最大区别便是的不同,也正是这种底线约束着君子的行为。我认为,倘没有底线的,绝说不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陈辞,绝对说不出“我以不贪为宝”的至理名言。假若子罕的心中没有这位“”,他或许也会如那某一些人一般,为一点点便宜而放弃了。如一块磨刀石,打磨着我们也成就着我们。那些在社会、人生这些大的“菜摊”面前为了驻足的人,倘有了底线的约束,必可避免锒铛的悲剧吧!

  这位“”,不仅仅是在“利”字当头时约束我们的行为,更是能行之功,约束我们的内心。昔日驾车在之间穿梭的孔孟二位圣贤,难道不正是为了普行的,还以规章?换句话说,倘若人人的底线都得到了提升,还有谁会为菜摊上的几棵菜输了?假如人人都能保有极高的,那么勤工俭学的大学生返还巨款,穷“棒棒”在寒风中羽绒服的实际或许也不再令我们那么惊讶。这个已逐渐缺失的时代里,我们真正迫切需要的或许早已不是P 的几个增长点,而是一架放在心里的望远镜。

  更何况,如今除了底线,似乎已没有什么能挡住我们,几块钱的蔬菜尚是小事,在黑客日复增长的实力面前,网站的防侵入措施已然不堪一击,在花样百出的手法面前,器也只能是“浮云”。因而,的重要性也就更应该被认识到。

  这位的约束,是行为的不二,愿人中,都有一台这样的的望远镜,我们才能真正在心底看见碧海青天。 (一类中)

  心中的准则

  在无人的自助蔬菜摊前,一个人完全可以不投一分钱便取走蔬菜,但为何大部分人仍自觉地付钱?漫画上的字道出了原因:“这里没有器,只有的望远镜。”无论科技多发达,总有些角落无法被,正是心中的准则让我们仍能自律,让社会仍能井然,让人类仍能健康发展。这便是为何康德将它与星空并举。

  心中的准则决定了一个人的真正品质,也决定了人的集合体——社会能否秩序井然。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恰在于人懂得自律而动物只有在之下才有秩序。当我们为了他人和集体做出看似不利于自己的选择时,当那些英雄在无人时毅然为国家利益献出生命时,“人”变得伟大。那个平凡的清道工人在面对他人遗失的数万巨款时何以不为所动?她完全可以收下这笔钱,没有人会知道,从此她将不再过那劳累贫穷的生活。但她甚至没有想过这念头,便千方百计想办法将钱送还失主,甚至拒收感谢钱,她只说“那不是我的钱,不能拿。”在那个无人处,心中的准则让她宛若一尊正直的雕像站立着,那一刻,这个淳朴的劳动者是高贵的。而有些“体面”的市民,却难改小利的本性,在无人处这样的劣根性无遗:在庆典布置后,数万景观花被“垂涎三尺”的市民哄抢一空,甚至有人在争抢中。缺失了心中的准则,一旦到了无人监管之处,人便与抢食的无异。这样的社会,纵使有再严密的法律体系,又谈何秩序?

  心中的准则在这个时代,甚至决定着整个人类的存亡。此话决非。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可以驾驭地球上几乎一切力量,的扩张让人类少了,虽在之下,但整个人类,已再也没有器可以监管。我们当然有能力不顾其它的存亡开发它们栖息地的自然资源,我们当然可以不去听极地崩裂的冰川的哭泣,用每日排放的二氧化碳包裹地球,没有什么会制约我们——除了心中的准则。对利益的追逐是动物本性,但这永无止境的追逐会一步步扩张人类的地盘,当资源枯竭,地球干瘪,等待人类的只有。而用“将损害人类未来的利益”这样的话来制约此时的追逐只能换来哥本哈根会议上没有的游戏。惟有人类心中的准则可以让人真正意识到自己对这颗星球的责任,这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也只有如此,人类才不会在枯竭的星球上。

  “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人类心中的准则”,康德如是说。让我们记住这使人不同于的力量,在那无人处,我们依然要做个人。

文章来源于http://www.daosimt4.com/MT4平台出租
关键词: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