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写作素材> 文章内容

2025年高考作文必备素材诺贝尔获得者事迹

※发布时间:2024-11-29 4:03:33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2024年诺贝尔中,科学类的三个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已全部揭晓,其中两项颁给了AI,深刻反映出AI技术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全球科研舞台上的崛起与影响。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因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而荣获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

  2024年诺贝尔化学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贝克,以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方面的贡献;另一半则共同授予英国伦敦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深层思维”(DeepMind)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贡献。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工作方式的机器学习模型,旨在通过模仿大脑的工作方式来处理复杂的计算问题。 如今人工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工程等各个领域,而且有望用于设计下一代计算机。

  辛顿被誉为“AI教父”,是现代俗称的人工智能三巨头之一,目前国际上活跃的很多人工智能专家都是他的学生或同事,比如,openAI曾经的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韦尔就是他的博士生。

  辛顿在1978年获得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后,正赶上人工智能低谷期。那个时候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理论是符号主义和专家系统,神经网络这条一度走不通。然而,辛顿并没有放弃,一直在神经网络领域做探索。直到2000年左右GPU(即图形处理器)兴起,辛顿才取得一些重大突破。此后,他带领学生一披荆斩棘,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多个里程碑式。

  辛顿在青年时期很苦,那时候神经网络这个研究方向看不到希望,因为那时候既没有海量的互联网数据,也没有强大的GPU算力,只有算法,神经网络这条显然是走不通的。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个冷门专业,学这个专业的人也不好找工作。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却得益于辛顿在学术上的坚守。

  诺贝尔委员会评价说:“尽管计算机无法思考,但现在,机器已经可以模仿人的记忆并具备学习等功能。今年的物理学得主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了贡献。”

  哈萨比斯和江珀开发了一种名为AlphaFold2的人工智能模型,这种模型解决了一个已有50年历史的难题,能够预测大约两亿种已知蛋白质的复杂结构,并且已被全球200多万人使用。

  随着AI工具被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正使用机器学习,继续拓展着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边界。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颁给AI领域的科学家,不仅是对他们卓越贡献的肯定,更是对科学界的一次深刻:在未来的科学探索中,技术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成为常态,而AI作为这一融合过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将推动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传统框架,实现更加深远、更加广泛的创新。

  将诺贝尔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相反,这恰恰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新高度。每一个能够学习的算法模型,都是科研人员创新思维的结晶;每一次AI技术的突破,皆意味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进一步。

  AI与人类科学家之间绝非零和博弈的关系。AI当然有它的独特性,它在数据处理、预测模拟等方面不仅强大,还有传统技术手段所没有的“想象力”。这种创新,为科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可帮助人们从纷繁信息中快速提取关键线索、给出新的假设方向,加速科学发现的步伐。历史上每一次科技所展现的新兴力量,也都会成为推动传统领域进步的强大动力。

  除了提高科研效率,“人机合作”也了崭新的研究径,并带来跨学科合作模式。在AI的助推下,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得以汇聚一堂,共同解决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攻克的问题。譬如,在医疗健康领域,AI结合生物医学知识可更精准地识别疾病早期迹象;在方面,AI能通过分析气候变化趋势辅助制定更有效应对策略。不胜枚举的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事实: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替代,而是人的合作伙伴。

  诺授予AI领域的成就,不仅是对技术突破的肯定,更是对人类智慧的礼赞。这一荣誉提醒人们,面对变革,应当以和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的到来,肩负起引导其健康发展的重任,确保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机”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张梦然)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13:00(时间19:00),学院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历史创伤、人类生命脆弱的激烈而富于诗意的散文”。

  在她的作品中,韩江历史创伤和无形的规则,并在她的每部作品中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她对与灵魂、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以激烈而富于诗意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的创新者。

  韩江,1970年出生于韩国光州,父亲和两位哥哥都是作家。从延世大学毕业后,韩江先后投身诗歌和小说创作。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此后,她先后出版了《植物妻子》《素食者》《少年来了》等。《素食者》的英文翻译获得2016年国际布克。

  有人认为,读诺得主的作品,可能只是“三分钟热度”。确实,不必讳言,诺贝尔文学得主的作品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读物,“读不懂”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文学阅读的意义,不能和“学习知识”完全画上等号,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眼界的开阔,是思维的启迪,是人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介入文本,收获属于自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阅读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因此,哪怕真的只有“三分钟热度”,也没什么,当我们打开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就已经和其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就好像求学时读鲁迅,读曹雪芹,读海明威,也许当年的我们也只是处于“懵懂”状态,但只要这份联系还在,只要还能重拾这份“”,就不难发现,我们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已经变得更深刻了。

  这正是诺贝尔文学的意义所在——我们的学识、视野终究是有限的,专业项不仅是对作家水平的肯定,也是为打开的一扇大门。从门外往里看,我们就从自己的“小世界”了更广阔的天地。

  就此而言,诺贝尔文学评得“对不对”,已不再是值得特别关心的问题。这些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作家对该项抱着风轻云淡的态度,这既显示中国文学创作的成熟态度,也充分体现出文化自强与自信。

  不过,不必将诺贝尔文学看得太“重”,也并不意味着要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对其不屑一顾。事实上,通过该项,我们仍能掌握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现代思想发展的新动态,这显然是有利无害的。

  莫言(1955~ ),中国作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疲劳》。获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爱丽丝 · 门罗(Alice Munro,1931~ ),门罗以短篇小说闻名全球,其影响巨大的《逃离》2004年出版,她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以其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门罗的写作特色,2013年获诺贝尔文学。

  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 ),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获理由:“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

  阿列克西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 ),白俄罗斯作家。她用与当事人的方式写作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代表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获理由:“对这个时代与勇气的写作,令人敬佩。”

  鲍勃 · 迪伦(Bob Dylan,1941~),美国文学家。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像一块滚石》《时光慢慢流逝》。获理由:“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石黑一雄(1954~ ),日裔英国文学家,代表作:《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获理由:“在伟大情感的小说世界中,找到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

  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1962~ )波兰小说家。代表作《航班》《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获理由:“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

  彼得 · 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奥地利文学家,《卡斯帕》《骂观众》。获理由:“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美国诗人,代表作:《七个时期》《阿弗尔诺》《乡村生活》。获理由:“表彰她朴实无华的诗意之声,并以一种严峻的美感普世化个体的生活”。

  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小说家。他用英语写作,常驻英国。他最著名的小说是《天堂》(1994),《沙漠》(2005)和《海边》(2001)。获理由:“毫不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

  安妮·埃尔诺(1940—),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从1974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了约十五部作品。代表作《悠悠岁月》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历经二十余年思考和推敲的杰作,使她当之无愧地居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获理由:“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

  约翰·福瑟,挪威剧作家,他以挪威新诺斯克语创作了大量作品,涵盖了各种体裁,包括戏剧、小说、诗集、散文、儿童读物和翻译作品。虽然他是当今世界上演出最广泛的剧作家之一,但他的散文也越来越得到认可。获理由:“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