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考全国卷各科最新试题变化一览! 太多19,20届考生想原地爆炸
距离2019高考还有208天,2018高中各科试题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对2019高考复习有什么重要?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与2017年相比,主要体现在五方面:去掉双选题;客观选择题分值减少,主观题分值增加;文字阅读量明显增大;旧题型回归高考语文试卷;更注重逻辑思维的考查。这些变化对2019年的备考有以下指导:认真研究高考真题;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并将之与上一年比较找出变化,以变化作为复习重点;以《考试大纲》的考点为本,扎扎实实过考点。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面世之后,不少考生感觉难度增加,一是题型变化之后思维的不适应,而是文字量增加之后延长了读题时间而减少了做题时间,答卷过程过于紧张。
与年高考试题相比,今年试题平稳中有细微变化,全面考查了考生的语文素养,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一)去掉17年的两道双选题(7题和14题),变双选为单选,至此语文试卷中双选消失,所有选择题均为单选。
(二)客观选择题分值减少4分,主观题分值增加4分。其中选择题由43分减为39分,主观题由107分增为111分,不过书写量只是在名言名句默写部分增加1题。
阅读量增大尤其体现在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17一19小题,3道题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变为整体文段下的选择题,整体文段即为增加的阅读文字。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17题考查择句复位, 20题考查应用文改错,21题考查仿用句式。
与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现代文阅读由35分变为36分,古代诗文阅读由35分变为34分,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没有变化,可以说是从古代诗文阅读模块挖了一小块“肉”,“喂”给了现代文阅读模块。这1分不能不被视作教育部考试中心对现代文阅读的重视与偏爱,说“1分之差,天差地别”并不为过。
2、文学类阅读(4-6题)题型未变,1单选2简答,总分值(15分)增加1分,由原来14分变为15分,第5题简答题增加1分,由5分变为6分,便于赋分。
3、实用类阅读(7-9题)总分值(12分)未变,但题型去掉了双选题,由原来一单选一双选变为两单选,选择题减少2分由8分变为6分;简答题增加2分,由4分增加为6分,便于赋分。
题型去掉双选题,由原来的1双选(5分)1简答(6分)变为1单选(3分)1简答(6分),总分值减2分,
1.选择题(17-19题)(9分)由完全的单选变为文段中有关联的单选,分别考查连贯、成语、病句。
考查应用文改错和仿写,两题均为旧题型,20题应用文改错自07年全国卷实行新课标后从未做考查,21题仿句自从12年考查之后再未做过考查。这两道题老师熟悉题型但学生感到陌生。
23题作文,全国一和全国三均是主旋律大题材审题立意简单但不宜出彩,全国二重在思维分析,审题立意较难但可写出好文。
至于书推荐统一给回复,《疯狂600提分笔记》就可以,不用再单独问我,选福建师范大学发货的版本才行,希望这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学习。
每一年的高考试题,虽说是稳中有变,但仍是以稳为主,在上一年的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略作微调。所以平时复习训练,还是以高考真题为主,以各地模拟题为辅,模拟题一定要在教师做过的情况下,再择优推荐给学生。
例如我们研究18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主要是与17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作对比。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与2017年表述完全相;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结构与2017年完全相同,但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两部分各有两处变化:
变化1:各大题具体分值前增加了“约”字。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约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约35分,古代诗文阅读约35分。表达题约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运用约20分,写作60分
变化2:各小题题量采用概数“左右”表述。取消各小题具体分值。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题左右。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7题左右。
变化1:实用类文本阅读新增一篇有关文化消费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并且设题方式为2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和1道主观简答题。
将2018年《考试说明》的变化与2018年全国卷高考真题对比,我们会发现这些变化在高考试题中均有体现,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部分的变化1,表现在试题中就是阅读部分分值的调整变化;题型示例中的变化2就线小题。
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就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考点尽量一一训练,即使近几年未考也不能放弃,比如仿用句式这个考点,虽已经从2013年起连续5年未考,但今年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让平时未做过此类训练的考生措手不及。20题应用文改错,从新课标2010年大面积推广开一直未作考查,近年复习资料也淡化了这一考点,连续8年未考,缺少此类训练,就会使心理素质不好的考生在考场上手忙脚乱。
总之,在2022年全面实行新高考之前,近几年就处在新旧高考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不可能是直角,而只会是弯道,弯道上的高考试题肯定每年都会有调整和变化,不过只要我们复习有方,心中有纲(考纲),试题再变我们也能沉稳应对。
(2)继续注重基本知识和通性通法的考查,在命题的角度和题型上下功夫,不出偏题、怪题。总体呈现“稳中求变”的状态。
“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看来,2018年数学全国卷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思考、逻辑推理、数学应用、数学阅读和表达等关键能力,重视学科主干知识,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通过高考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堂,用好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3)符合考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体现了高考的灵活性和选拔性。比如:新课标削弱了双曲线,考试说明指出:“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要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而今年Ⅰ卷和Ⅲ卷理科第11题都考查了双曲线。虽然解题过程中只需要用到最基本的性质,但不得不说这两题还是有难度的。
(1)重大变化1:拿Ⅰ卷来说,概率统计取代圆锥曲线成为压轴题。概率统计题难度略微上升,而圆锥曲线题的难度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计算量非常小。预计今后将保持这一新的排序。这样排序的变化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试卷整体难度降低。
(2)重大变化2:文理卷试题重合度明显提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2018年高考数学卷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根据文理科考生数学素养综合要求,调整文理科同题比例,为新一轮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进行了积极探索。
拿Ⅱ卷来说,文理卷选择题有6道完全相同,2道相近,填空2道完全相同,1道相近,解答题必考题三个大题完全一样。选考题也一样。即全卷23题有13题完全一样,3题很接近!往年是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的。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很简单:为未来文理科合卷作准备。
1、今年考查内容删除或减少的必考知识点,明年可能会出现或增加,比如删除的内容:算法与框图(选择题:无 填空题:无 解答题:无);减弱的内容:(数列:选择题(4) 填空题(14) 解答题:无) 关注变化,有备无患。
2、函数与导数、立体几何、解释几何内容历届高考分值很大,备考应该注重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网的构建,通过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去提高应考能力。
3、高三复习既要注重主干知识,又要不忘边缘考点,例如排列组合题不是主干知识,属边缘考点,但2018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I卷中考了且为填空题;既要多做题,又要消化好已做的每道题,更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又如2018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I卷中的概率统计题与2016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I卷中的概率统计题如出一辙。
4、高度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理解数学本质,真正发挥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与育人功能。还可以借助数学趣题、数学家故事等数学文化内容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5、新课程正在启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正朝着“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学”这一核心素养落实,高考也应该与之衔接。试题更加不可能向高难度方向发展,今年的试题就是体现。但数学三大能力的培养永远都是核心,打好双基,培养三大能力才是应考的。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实践应用、数形结合、反思等能力,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与运算速度。
6、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不盲目追求题量,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相关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试题分析求解的全过程,充分挖掘典型试题的内在价值与迁移功能。可通过设计变式题和在各模块知识的交汇处命制试题,以及适当设计一些新背景题、创新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意识。
注重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重点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四篇文章阅读分别为268词,275词,310词,362词,总的阅读词数为1215词。选项总词数为454词。
B篇为记叙文,介绍了一位女主持人Susanna Reid最近做的一档名叫Save Money: Good Food的节目,帮助观众用更少的费用,做出更美味营养的食物;
D篇是一篇讲述科技与生活的文章,由于人们在拥有新的科技产品后,并没有停止使用旧的产品,所以这使得人们消耗更多的地球能源,不利于环保。
从能力考查来看,整体上偏重对文章事实细节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对比文本信息和选项句意的能力。其中,主要体现在选项的命制上,除采用同义句、近义句的形式,部分选项还采用了归纳概括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
讲述了三个层面的颜色选择技巧,在家庭装修设计方面起到的作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体难度不大,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尤其是代词,名词)、分析语段的结构、意思的顺延等基本上能定位答案。该语篇共246词,选项共79词。
至于书推荐统一给回复,《疯狂600提分笔记》就可以,不用再单独问我,选福建师范大学发货的版本才行,希望这些能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学习。
讲述了作者在大二时,得知学校开设了免费的“Thinking Chess”课程,而且是一位象棋大师来授课,他非常开心地报了名。在上课期间,老师除了高要求外,还让他们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将象棋课上所用到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去的论文,这对作者很大。这门课让他终益。题材是记叙文,难度中等。考生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选项和原文中出现的近义词,有些题目甚至在原文中能够直接找到答案。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上下文理解,语境理解以及词汇辨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该语篇共250词,选项共84词。
由此可以看出,掌握好动词,多积累动词搭配,还有关注名词,形容词,副词在文章中的恰当使用是考生备考时的重点学习内容。
考查学生在具体篇章或对话中,识别语法现象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与往年相比,今年没有考查冠词这个常见的考点。该语篇共195词。今年涉及到的考点有:
设置了考生给即将去中国家庭做客的朋友一些的情境,要求考生写封邮件告知外国朋友去中国朋友家做客的到达时间,合适的礼物和餐桌礼仪。
情境设置真实,任务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自然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在使用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学生容易上手,不容易跑题、偏题。这种应用文写作对于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以及顺畅性要求较高,难度在于如何添加有效信息,使文章内容充实、用词得体,交际有效。
2018年全国一卷写作部分要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2017年全国一卷写作部分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写封邮件告知外国朋友下次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全国二卷同一题型要求考生写封邮件邀请外教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这些情境设置真实,任务要求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又自然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在使用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近三年的阅读理解分别选取了野生动物、植物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平衡等话题的文章来设置相关题目,引导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关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之道。
2018年全国一卷的阅读D篇讲述科技新产品对生活和能源的影响;2017年全国一、二、三卷阅读理解均选取了科普类文章:一卷文章主要介绍如何自制便携式太阳能蒸馏器在野外获取饮用水;二卷的章报道了国外公司研发飞行汽车的最近进展;三卷文章介绍一个研究团队为老年人自信驾车从而能够自主生活而进行的辅助驾驶系统研发的过程。这些文章和题目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无限趣味和实际功用,还会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创新在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和人文情怀。
高考3500词,一定要掌握好,所有的文章理解都必须建立在词汇理解的基础上,而且要重视词汇的活用、搭配以及近义词转换等等。
掌握了词汇后,还需要掌握句法才能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最重要的是三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的运用,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会出现。作文中如能恰当使用好这些句法,也必将成为加分项。
① 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所以,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被赋予较多的内容和较高的分值。
高考英语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语篇层次进行,今年三套全国卷分别采用了8个阅读语篇,阅读理解部分5个,语言知识运用部分2个,写作部分1个,体现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阅读需要从大量的书面材料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因此,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每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部分都为考生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阅读量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
③ 一些解题技巧,如阅读的“定位换词”、语填和改错的“五大考点”、完型的“选项规律”、作文的“万能模板”等等,都需要在实际的训练中慢慢掌握,犹如学习游泳一般。
今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2018年全国一卷试题难易区分度较大,选择题选项有较大的性,学生很容易纠结半天都选不出答案。综合题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考查各占“半壁江山”。
试题延续了上一年的出题风格和呈现形式,设问结构上还是围绕同一主题递进式的设问,深层次、多角度考查。素材内容选取导向非常明确,注重从当今我国的伟大建设成就、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两个主要方面选取素材,通过素材具体化以及层层设问引导考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意在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点明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由2017年与2018年考查的模块对比可看出,考查“自然地理”的比重下降,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比重相近,各占“半壁江山”。而且区域地理的考查占比增加,说明试题以区域作为载体,注重考查对区域特殊性的分析,考查学生构建主干知识间联系的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突显了“新课改”对学生提出 “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的要求。
今年的试题都是以“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着重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处处体现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如地球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部分:人口,农业,工业,交通、人地关系。必修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有所涵盖,各模块的考查趋于均衡;既有上文提及的深度,还有一定的广度。
“审题——获取文字提示——获取图像提示——答题模板——结合材料和区域背景分析”是解答地理试题的思维主线。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要注意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地结合,以获得完整的、综合性的地理信息。在审题目和材料的时候要注意画出“关键词”,如时空概念,新概念,地理术语等等,思考关键词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能否进行类比和知识迁移。读图时应注意图名、图例等信息,尤其是图例,全国卷与广东卷相比,图例数量大幅减少,意味着提示范围进一步缩减,所以我们更应该琢磨图例给我们带来的提示。
教材是学科基础和主干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应多钻研教材,落实课本知识。尤其注意透彻理解书本上案例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以及结论的推理过程,高考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会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地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把握多种地理要素、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内在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分析地理问题。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学科能力。很多地理命题都以区域地图为载体,将地理问题置于具体的区域中,考查我们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需要不断锻炼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我们要熟悉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重要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再者,我们要利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框架对书本上和地图册上典型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背景进行梳理;最后,我们还需要提炼其中的典型思,整理到笔记本当中,在以后做题的时候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等,可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他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
高考答题是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所以需要在复习备考中重视地理能力培养。例如,计算能力、等值线的判读、空间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通过新情景和新材料,不断和提高对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 做题的时候还要注意地理术语的积累,以减少答题的文字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由下表可知,试卷总体上与2017年试卷中的经济、两个模块的试题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保持一致。与此同时,降低了哲学模块考查比例,增大了对文化生活的考查力度,彰显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
2018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反映中国发展新,即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如22题凸显新发展下的发展。突出反映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发展情况;如23题材料体现了新发展下的协调,反映了党和国家协调城乡、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如40题体现了新发展下的发展、创新。以乡村为背景,突出了国家对乡村的发展和创新问题关注,考查了发展和创新背后所体现了哲学原理,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新发展。要求学生理解、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当然,新发展在我们卓越的课堂上是带着学生反复学习和运用,相信卓越的同学们肯定非常熟悉。
2018年高考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背景材料,如19题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新兴词汇得到世界关注。如第20题,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背景素材,考查中华优秀文化的意义。如40题以农村为背景,跨模块考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强调学生的跨学科运用能力。
试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内容,特别是的部分。如39题以大热的修宪为背景,考查了修改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高一高二的考生来说, 首先紧扣考试大纲,特别关注命题的变化,同时要立足课本,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但又不能仅仅局限教材,要跳出教材的思维和语言,学会常规的思维阅读和分析材料。加强时政的学习,准确把握国家线方针政策,重点关注新时代下国家的新变化和新。
与2017年全国I卷对比,今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部分,选做题分值占比没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分值占比稍稍减少,但外国史分值占比明显减少,中国古代史分值占比明显增加。本次考试,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符合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但又在较大程度上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1.选择题:读题难度中等,但材料中涉及图表的题目比去年多,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图片、数据之间的变化的意义,还需要透过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目。
2.非选择题:两道材料题均对、经济、文化的知识点进行了立体考查,这要求了学生在备考阶段必须搭建完备的知识结构。知识上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热点,如: 41题,需要学生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答题,考查了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也要求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城镇乡地方自治等考点直接或间接涉及热点问题,体现了全国卷鼓励学生用历史知识指导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全国卷命题的性。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及运用史料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材料题的选材更加切中当前社会发展热点,对史料综合我的换夫经历归纳的能力,充分体现了 “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注重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和其他历史信息具体再现历史的历史思维。
对于掌握、概括及史料分析能力稍弱的同学,备考时应注意多读、多看历史材料,先从“读懂、读通材料”开始,逐步提高阅读、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训练出对史料的“题感”。对所学知识也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当前的考试重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而是需要利用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观察、反思当前社会现状,反映出历史学科与生活更加紧密联系的高考趋势。这要求我们通过日常的学习,锻炼基于历史态度、历史认识,利用历史思维看待当今世界的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卷物理部分,较好地贯彻了《2018年物理考试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严格遵循考纲,注重基础,于教材,以基础知识为考查重点,命题方向较为稳定。考察的知识分布均衡,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考查,特别是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试卷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出题形式中规中矩,同时注重基础、体现方法、突出思想、考查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
今年的物理试卷结构与往年保持一致。仍由14个题组成:8个选择题、2个实验题、2个计算题、2个选做题。其中,选择题包括4个力学、2个电学、2个电磁学;实验题中22题是力学,23题是电学;计算题中24题是力学,25题是电磁学中的复合场。选做题分别为一大一小。必考题依然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内容涉及动力学和电磁学等重点模块,侧重考查学生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去年纳入必考范围的选修3-5,今年主要针对爆炸中的动量守恒进行了考查。选考题的形式和内容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选择基本物理现象和问题作为考查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功能分析的方法应用,侧重考核电磁学中的基本概念。注重物理基本功的培养,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应成为复习的重点。
每年的全国I卷都会有两道题目对实验进行考查,其中既有对高中必须掌握的实验仪器和方法的考查,也有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延伸拓展,这要求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
今年出现了以社会和科技热点为背景的题目,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新课标提出,要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培养,相信这类型题目会成为出题的方向和趋势。学生关注社会和科技热点,同时这类知识的思考与研究也能提升我们对物理学以致用的认识。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试题以“力学”部分与“电磁学”部分为核心,突出对中学物理的主干知识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试卷的整体难度适中,较去年略有下降,运算量不大,灵活性较强,有较好的区分度。选择题整体难度比往年有所下降;实验题考查比较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变通能力要求较高;计算难度有一定程度降低,题目阅读量不大,表达的意思明朗,运算量比去年减少较多,对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综合运用能力和物理学科素养要求较高,选考题中规中矩。
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三种题型的难度起点都较低,都是由易到难的连续性难度设计,易、中、难比例合理,以中等难度为主,拓宽难度分布范围,对大部分层次的考生进行了有效的区分。今年选修3-5只涉及到对动量、动量守恒定律的考察。试题回避过难、过繁的题目,注重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核心思维方法的考查。解题过程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大部分题目都能找到解题思,对于注重基础的学生会有较大的把握与优势。
选择题5个单选3个多选,4力4电,考的都是常见模型,实验题1力1电,其中力学实验考查游标卡尺的读数和弹簧劲度系数的测量,比较简单;电学实验考查替代法测电阻,难度适中。
计算题24 题考查以烟花竖直向上运动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动能,难度适中。25题考查带电粒子大组合场(先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再中匀速圆周运动),难度比去年有较明显降低。选修3-3第(1)题考查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图像、压强、、热交换问题,难度较大,第(2)题考查理想气体双气缸等温变化问题,难度较大。选修3-4第(1)题考查几何光学中的折射定律,第(2)题考查机械振动机波,难度适中。
物理的核心素养体现在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中。一轮复习要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在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中强化对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加强板块内的综合,构建完备的知识网络。回避过难、过繁的题目,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力学和电磁学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力学中力和运动的观念、功和能的观念、等是基础,必须夯实。电磁学内容广泛,概念抽象,像电磁、复合场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花大力气突破。
加强学生对物理情景分析的训练,要求学生能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建立清晰的过程图。有意识归纳积累常见的物理模型和题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情景分析中要多定性,少定量,能定性,别定量。注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内涵,提高解题的速度。
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关注国内外前沿科技的发展,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如物理知识在“新四大发明”中的应用。关注生产生活,有意识地挖掘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物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为明年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上内容综合自株洲教育(zzedu_cn),作者株洲市二中高三物理备课组长陈迎明老师,学而思网校高考研究中心梁振国老师,特表感谢!)
2018年全国Ⅰ卷理综化学保持了全国理综化学的一贯命题思和命题风格,试题强调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考查;突出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2018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难度比2017年略有下降,无偏题怪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大部分为近年全国卷高频考点,但知识点考查没有面面俱到。
2017年全国1、全国2化学选择题都应用对数函数结合图像考查溶液中离子平衡,2018年溶液中离子平衡在选择题中没有以单独出现,压轴选择题考查电化学,总体来看2018年选择题难度较2017年所有降低。
2017年全国1、全国2“实验大题”都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定量分析、实验装置、注意事项、计算等。2018年“实验大题”以制备醋酸亚铬、闪锌矿为背景,结合实验装置考查综合实验难度与去年持平。
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做一些提高,成绩会提高的更快,数学提分,《疯狂600提分笔记》会有不少,快速解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2017年全国1、2“工业流程”分别以钛铁矿、水泥为背景结合化学知识、考查同学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等。2018年工业流程以焦亚硫酸钠、三草酸和铁酸钾为背景,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相关计算等,难度较去年所有降低。
2017年全国1、2“原理综合”分别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平衡、平衡移动与率的关系等。2018年“原理综合”以可应、CH4-CO2催化重整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催化剂、化学平衡、平衡等,较去年难度稍有所降低。
2018年选做题“物质结构”较去年难度持平,全国1“有机化学基础”比去年难度有所增加,全国2卷难度与去年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国2卷化学难度并不比全国1卷简单,2018全国卷化学整体难度有所降低。
2018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仍然按以往的7+3+1模式(7个选择题共42分,3道必做大题共43分,选考题15分)。选考题二选一,考生从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二选一。
试题涉及的知识内容考查范围为近几年的全国卷高频考点,但不拘泥知识点面面俱到,充分了新课标的要求。加大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知识、电化学的考查;减弱了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水解平衡及Ksp的简单计算等;阿伏伽德罗去年没有考查,今年回归了;今年化学与传统文化。选择题的知识考查顺序有调换。非择题部分延续了2017年的化学实验、化学技术与工艺流程、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有机合成的考查,试题考查形成变化不大,但难度比去年2017年要简单,学生容易得分,但也有试题紧跟教材如9题乙酸乙酯的生成和纯化,也有学科间的考查,如13题电化学考了电极电势的大小比较。
试题选材来源于生活生产,联系实际更加密切,有7个试题选材涉及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的相关内容,如7题电池的金属回收、13题对天然气中的CO2和H2S的去除设计、26题醋酸亚铬的制取、27题焦亚硫酸钠的制取、28题五氧化二氮的新型绿色硝化的应用、35题锂在电池中的应用、36题的高膨胀剂的合成,取材都是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解决问题。全面地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对新信息分析与应用的素养和能力。
历年高考化学考题都稳中求变,在注重与往年试题题型接近、依照课程标准、考查范围不超纲的前提下求变化。2019年高考化学难度应该不会太大,但对同学读取信息、处理信息、灵活应用的能力的要求会略有提高。
常考重点知识模块如:化学与生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原理综合、有机化学基础等仍然是重点考查知识模块,可能会以一些生产、生活实际背景考查以上知识点。
在掌握基础的同时,做一些提高,成绩会提高的更快,数学提分,《疯狂600提分笔记》会有不少,快速解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2018年高考生物试卷,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考题难易程度适中,其中全国I卷难度较大,全国II卷相对简单,试题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辨析,其中全国I卷选择题更偏重知识的辨析,全国II卷选择题更偏重知识的应用,主观题部分综合性强。
2017年全国I、II卷选择题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综合实验、细胞的增殖、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基础、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细胞的代谢、植物的激素调节、生态系统及其、人类遗传病等知识点;2018年全国I、II卷选择题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里、微生物的利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点;
2017年必答主观题重点考查了遗传的基础、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与稳态、遗传的基本规律、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点;2018年必答主观题重点考查了生态系统、细胞的代谢(光合作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点;
2017年选答主观题重点考查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知识点。2018年选答主观题重点考查了微生物的利用、基因工程等知识点。
纵观近两年全国I卷、II卷,选择题考查的知识范畴相对稳定,重点围绕细胞的结构、代谢、增殖、遗传的细胞基础、基础、遗传的规律、人体的内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等知识展开考查,以必修内容为主,偶有题目涉及选修知识的综合应用。
从考题难度来看,近两年趋于平稳。必答主观题中遗传的规律、细胞的代谢及人体的内与稳态等知识是每年考试必考的重点知识,同时穿插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选答题围绕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进行考查。
从考试范畴来看,变动不大,但从细节之处来看,每年的题目均有创新。对比全国I卷、II卷,2018年I卷难度明显高于II卷。
与2017年相比,选择题难度增加而非选择题难度下降,选择题没有出现像以前那种单纯考记忆的题目,而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才能最终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如选择题的第2、4、5、6,而且这次考试,6道选择题全部是选“错误”或“不合理”的,会不会代表一种信息呢?非选择题也没有去年29题那样的题目,学生考完出来普遍反映可以接受。
在一向的重视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和实验探究能力之外,更加注重对综合运用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考查。
(1)试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遗传定律、遗传的组成、生物活动的调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基因工程等,对考生来讲都是常练、常做常规考查的重点内容。
(2)重视能力考查,重点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与科学(理科)思维,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①知识考查注重学科内综合,兼顾模块之间均衡,试题在突出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的同时,注重学科内综合考查,如第1、2、6题和37题。
②重视课本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整体试题始终体现了对课本主干知识之间联系的考查,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与思维容量,真正体现了对考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如第2题、29题。
③题目注重结合学科背景材料,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如第题4、30、32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三年来三本必修模块所占的分值相对来讲虽然有起伏,但是有一点规律,上一年所占分值少一点,下一年就会多一些。
历年高考生物试题稳中求变,在注重与往年试题题型接近、依照课程标准、考查范围不超纲的前提下求变化。2019年高考生物难度应该不会太大。
常考重点知识模块如:细胞的结构、代谢、增殖、遗传的细胞基础、基础、遗传的规律、人体的内与稳态、种群和群落、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具有两不变的特点:语言表述题高分值的特点不变(根据新课程动向,表述题比例不会大副下降);突出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不变。我们要以“核心素养”为灵魂引领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出台,将意味着不仅课程标准需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学生的学业评价标准和高考考试标准同样需要围绕着核心素养来进行设计。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更应该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隐藏的学科核心素养素材,并将核心素养的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基础先行。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重视基础,永不过时。教材可见之处,无论正文部分,还是小字部分,旁栏相关信息、甚至课后拓展材料,都必须看(如今年29题“收割理论”,属于必修二P123小字部分原话)。也就是说,认真阅读一遍教材(理解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了解拓展知识),比埋头刷十套难题更有意义。
2、规范作答。所谓规范,一方面是语言规范,另一方面是格式规范。最规范的语言就是教材原话;而规范的格式,主要是指实验题和表述题的答题规范。“规范”不只是让答案好看,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思。
3、关注热点。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是由“去情境化”向“真实情景化”,而真实的情境往往取材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热点。因此,关注热点的学生将会更加有效地理解情境,提取信息,更能够高效作答。
(以上内容综合自高中生物小何老师,作者何显华老师,启达未来教育,特表感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