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林清玄的《十书》在第一次出版,今年《十书》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推出新版。近10年有统计说他在出版了60多本书,而名目繁多的林清玄散文集,很多都是《十书》的各种编选。
林清玄10岁的时候开始读小说,20岁出了第一本《开落》,30岁的时候拿遍的文学,40岁的时候写成了《十书》。无可否认,《十书》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散文作品,也是他人生起落的一个分水岭。
45岁时的一场婚变,被称为“作家”的他在被拉下了香火的净坛。“人不太喜欢听我的了。”在林清玄不用做这样今非昔比的感慨。这10年中,林清玄在200多个大中城市作了,他的散文也被选编进各种中小学课本,或者作为语文考卷的阅读试题。
“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想线岁以后,我把它称做身心灵的契合。”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林清玄在最红火的时期,伴随着岛内经济的发展,他的作品契合了社会心理的转型需要。近年来我们的社会经历着相似的转型,书店里的“鸡汤书”,也脱不开佛与禅或者所谓身心灵的话题。
不同的是读者的态度。当年林清玄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的读者也是他的信徒,在他的会上甚至会走到台前对他跪拜,林清玄也甘之受之。而“偶像”坍塌之时,读者则去对他丢石头,烧他的书,用他的话说:“有一天发现我不完美了,也就破灭了。”
的读者直到现在仍旧对林清玄耿耿于怀。而在,林清玄不用面对太多有关抛旧爱娶新欢的质疑,和读者也没有揪着他当年的事件不放。
他写佛理,讲禅机,但他不是高僧,更不是“”。“我们都是人”,这是林清玄的人生口头禅。他在一次采访中讲当年追第一个女友的往事,那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家世又好,而少时自卑害羞的他却不敢去追。后来了一天“我们都是人”,才去向她,顺利地把她追到手。也许这也可以当做林清玄的一种是人总是会变的,是人总是会不完美的。
不得不承认,60岁的林清玄仍旧能够赢得最新一代人的认同。在百度的林清玄吧,可以看到90后的读者对林清玄散文的欣赏态度。贴吧里的一个有趣讨论用一个词来形容林清玄散文的风格,被认同最多的一个词是“清欢”,这个词是林清玄自己的创造,来自三部曲散文集《林泉》、《清欢》和《玄想》。
林清玄的文章确实有他的风格。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述当年做记者采访过的一个小偷的故事。采访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特稿,感慨地说:“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20年后,林清玄偶然在一家羊肉炉店里和这个小偷重逢,当年的小偷已经做了那家店的老板,自认是看了林清玄的报道受到了。林清玄在文章中为这个的小偷重写了一个结局:“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现在改行卖羊肉炉,他做的羊肉炉一定常好吃的!”
20年后,重新阅读林清玄《十书》的读者,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想:“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这个‘人’,他的文章也一定是……”